第11章 耳光抽在脸上(2 / 2)

作品:《赶我去封地,成了最强藩王

将这件事情上报。

“原来如此。”

李肃微微颔首,示意自己明白。

京兆府里的情况,他并不知道,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狂风呼啸。

不过后来我得到的消息,是他被关在了皇宫里,直到上了大朝会,他才能离开皇宫。

转眼间,七日已过。

所谓的“大朝会”,乃是大乾王朝,一年一度的“国事”,过完了新年,就开始举行。

到时候,满朝的大臣,受邀赴宴的名士,还有各个藩王,都将参加这次会议。

诸位诸侯在京中的使者,也要参加会议。

说是早朝,其实就是一次展示自己的国家文化和军事实力的表演。

在大朝中,大臣们要汇报天下间的喜事,比如粮食大丰收,粮食暴富,税收暴富,国库空空如也等等。

至于那些诸侯国的使者,就仿佛坐山观虎斗一般,脸上带着一种艳羡、震撼、惶恐之意,与大乾合作,将这一幕演得惟妙惟肖。

但这些年来,大乾天灾频仍,实力大损,这样的事情,已经很久没有出现过了。

因此,不管是大臣们,又或者是皇帝陛下,都没有对这件事情报太大希望,只是想快点结束这场会议,就可以离开了。

因为乾帝亲自下旨,让诸位诸侯进京,故而这一次的大朝会,是有史以来,最多的一次,也是最多的一次。

天色渐明。

这时,在场的所有人都陆陆续续的走进了大厅,在大厅的两侧分别站立。

至于其他国家的使者,就只能在大厅的另一端,用来观看仪式了。

李肃身为皇子,地位当然要高于众位大臣,再往上便是他的兄长了。

而在这些人之中,还有着一人,正是皇子李岩,他的位置,赫然在前。

李岩见到李肃时,眼中闪过一丝狠色,但很快就收回了目光。

那太监一金鞭子,示意乾帝坐下,然后,就可以正式开始了。

第一个部分,是一位有才华横溢的大臣,朗诵一首诗,诗中的诗句,都是些文质彬彬的东西。

李肃虽然没怎么明白,但大概的内容,大概就是大乾帝国在皇帝陛下的领导下,已经有了一些成就。

“我皇圣明!”所有人都跪了下来。

第二项就是大臣们汇报好消息了。

“臣有一份奏章!”

“贺州县令张禄禀告,他麾下百岁以上的老者,共有十七位,这是大乾建国后,最多的一位,也是因为我大乾这些年治理得好,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所以才会有这么多的老者活得这么久。”张廉大声道。

“很好,贺州县令,因其教育之恩,赏其一个金色的鱼囊。”

张廉走上前去。

“我有一份奏章!”刘伯斋这一次开口了。

刘伯斋行了一礼,“这是我的工匠侯勇发明的一种新型的炼钢方法,让我们的铁器在过去一年里,比以前多了一倍的铁器。

乾帝大袖一甩,说了一句。

刘伯斋走上前去。

“江南一年来,天气好,税收较往年多出二十万两银子。”说话的却是郑珅,也就是大司马。

接下来,陆陆续续的有文武百官上前禀告。

他们的奏章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但对这些大臣来说,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他能想到这一点,也是因为大乾这几年,并没有什么好消息传来。

还好,这个消息总算是通过了。

“我代表缅甸,向伟大的乾帝,致以最诚挚的问候,愿为圣安而来。”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这场大朝会就此落幕的时候,一个来自异域的使者,突然开口了。

“我老挝使者,代表我老挝,向上一位伟大的乾帝,致以最诚挚的敬意,祝愿他身体健康。”

另一个人开口了。

“吾蒲兰国宰相李上章,谨奉蒲兰国之命,向上国之君,请安,愿君之君,长命百倍!”

“我巴国太子,谨以巴国皇室之名,向大乾天子行礼,祝他长命百岁!”

“我羌国……”

一道道的喊声,吸引了全场所有人的目光。

“怎么回事?“

这一刻,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

原本兴致不高的乾帝也抬头望向番邦使者们,面露疑惑之色。

他也清楚,这段时间,有不少来自西北的异域的使者来到了京师。

但是不管是他,还是所有人,都以为这只是一场地震,将通往京的通道堵死,所以才会有外域的使者前来。

可眼下这一幕,却让所有人都看不懂了。

户部侍郎潘凤心中一动,将目光投向李肃。

李上章上前一步,行了一礼:“蒲兰国之主,派遣使者前来大乾,为大乾之君祝贺,此乃我蒲兰国之信。”

就在刚刚,挝国、缅国的人,已经捷足先登的时候,李上章赶紧站了出来。

李上章呈上来的一份贺礼,被宫里的小公公,送到了他的面前。

乾帝翻开,里面确实有蒲兰国的印章,在最下方的角落里。

而贺礼上的话,则是蒲兰国的国主向乾帝问好,语气中透着一股恭敬,让乾帝听得目瞪口呆。

紧接着,缅国,挝国,巴国,纷纷有公文或者道贺,其意思,与蒲兰国差不多。

他们对大乾,都是毕恭毕敬,更有几分谄媚之意。

要知道,大乾王朝可是从来没有哪一个诸国,对他这般客客气气的,他们的所作所为,必然是有原因的。

乾帝看到这一叠奏折,想起京兆府大厅里的事情,心里已经有了底。

“这件事情,很可能跟老六脱不了干系!”乾帝盯着李肃,发现他已经开始打瞌睡了。

对于自己的儿子,他是越发的不了解了。

“吾王,吾巴国位于西南,毗邻上国岭南州,与岭南州郡隔着一条河,素来交好,吾王愿尊吾大乾之君,为吾王!”

巴国子出列道:“这是我的意思,我明白了。

“哗!”一声清脆的响声响起。

大厅里顿时炸开了锅。

只有在武高祖大胜了炎国之后,才有了“太上皇”一词。

炎国国主对武高祖尊称一声太上皇,已经表明了他的态度。

简单来说,尊乾帝为至高无上的大帝,跟拜他为义父,没有任何差别,都会让自己处于非常卑微的地位。

所有人都是一头雾水,臣子对领主客气一点也就算了,干嘛要拍领主的马屁?

“哼哼,当初你们巴国拿到消息岭南府城后,就开始图谋岭南,想要将其据为己有。

安王带着大军杀进了京城,却口口声声跟岭南交好,看来是被吓破了胆!”

那名羌国使者阴阳怪气的说道。

巴国与羌人素来不合,哪怕在当时,大乾势大之时,也有调和之嫌。

这些年来,两个国家之间,大大小小的冲突不断。

现在这位羌国使者,见巴国太子这般态度,当然要趁机在大乾朝廷上揭发巴国,让他们知道自己错了。

“我们羌国与岭南素来交好,这两年多亏了安王的互市,我们的财政也增加了一倍。

羌国臣民,愿意与我大乾,世世代代交好,永远不要开战。”

这话一出,全场皆惊。

“安王曾率军攻入巴国首都,这是怎么回事?”

“巴国的人,一向骁勇善战,连开国皇帝都夸奖过他们的军队,想要攻下巴国,不动用整个国家的力量,是很困难的。”

一位大臣小声说道。!--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