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姜离气武双突破,书库三层参悟古拓!(2 / 2)

作品:《长生从天罡三十六变开始

之后的三日时间里,姜离闭门不出,全力以赴修行气脉。

直到第四日,他才重新运用神通胎化易形,让体魄显现出被废的虚弱状态,一步一步的缓行慢步,向着钦天监的书库而去。

作为大周朝主管道脉宗门的官方组织,钦天监内所藏道法典籍数量,远超大周任何一个道脉宗门,甚至比起那些修行圣地也是不差。

负责看管书库的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小吏,地位很低,甚至还未入品,但一双眼睛眸光湛湛,显现出旋转而神奇的奇光,让人不容小觑。

已经事先得到了监正大人的通知,年轻小吏只是随意看了一眼姜离的令牌,就直接放他进去,“此间书库是钦天监历代监正不断收集整理而来,其中很多珍藏都是举世唯一的孤品,切记小心翻阅,东墟古拓已被监正大人借来,就在书库的最顶层!”

“多谢提醒!”

姜离迈步走入书库,入眼是浩如云烟一般的世界。

一层书库中,一座座长长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锦帛、竹简、铜片、骨图等物,一眼望不到边界。

姜离走到距离他最近的书架,看向摆放在上面的各种骨图。

这些骨图存在的年段久远,一根根不知名的巨大骨骼上,刻画着很多看似简单却又无法猜透意思的符号。

不过这些符号排列在一起,形成某种阵势,似与天地间的很多能量运转有关,不知不觉间,给了姜离很多启发和明悟。

他边走边看,缓步而行,很快就将一座书架上摆放的所有骨图、竹简等物全部看清,映入脑海。

随后走向下一座。

姜离已入夺命境,肉身可以吸纳天地间游离的元炁,补充能量,不食人间烟火,心中也自然没有了时间上的概念。

孜孜不倦的翻阅浩瀚书海和古籍残本,姜离每一个时辰都有极大收获。

真气在他体内自行运行,吸炁入体,不断壮大。

在进入钦天监的第十日,姜离气脉积累足够,直接一举突破夺命境第一遍阳魄境。

书库中,姜离手持一卷玉简,静静站立在书架之间一动不动,斜斜的阳光打在身上、脸上,有一日沉浸书海、若有所得的状态。

可在姜离体魄内,却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真正进阶夺命一变,浩瀚真气在经脉中疯狂运转,无数元炁都自四面八方冲来,不要钱似的涌入他全身上下所有的微粒构成。

真气炼化充盈每一粒肉身微粒,元炁如海蔓延,波动覆盖全身。

每一粒肉身微粒都在欢呼雀跃一般的增长。

阳魄变主修体魄,姜离进入第一变,真气略有增长,但最显著的变化,却是体魄。

而伴随着体魄的不断强大,气血充盈澎湃,姜离的武脉境界也开始大幅提升起来。

当姜离稳固体魄后,他的武脉境界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武圣后期境界。

“以我现在的实力,再遇到姜时戎,只要不被他的天地熔炉困住,已有不小的胜算了!”

姜离慢慢睁开眼睛,璀璨霞光一闪而逝,他将手中玉简放回原来的位置,举步向着书库第二层、第三层走去。

其中第二层内,也摆放着很多的书架,其上的书籍大多为纸质,也有一些古籍残卷掺杂其中。

姜离只随意扫了一眼,就径直走向第三层。

钦天监书库的藏书数量,繁多宛若星海,姜离纵然在这里留上数年,也未必能够全部研读完毕。

近些时日的翻阅积累,足够他五次雷劫前所需的一切积累了。

书库第三层的空间,与第一层第二层几乎完全一样。

但摆放在这一层大空间内的物品,除却位于中央处一座铜架上的环形玉璧外,就只剩下千百张通体漆黑的古拓了。

对于中央处的环形玉佩,姜离之前便有所耳闻。

据说此物来历成谜,落入大周太祖手中后,虽然经过大周与钦天监无数高手一一探查,并未发现这枚环形玉佩蕴藏着何等的威能和隐秘。

但其本身质地坚硬,纵然是武圣挥持着盖世神兵全力劈斩,也难以在环形玉璧上留下一丝痕迹。

而它浮现于玉璧表面上的无数纹络,却是后来布置在整个盛京下的底蕴法阵。

有人说,只要掌握了或是参透了环形玉佩,就能控制整个盛京皇城。

姜离没有去看环形玉佩,而是径直走到一张东墟古拓前。

这张古拓与三层空间内所有拓图一样,其实都是拓自同一块古老石碑。

当年大周太祖误入东墟,在其中挣扎生存数月之久,获得了极大的机缘。

离开时在东墟尽头,发现了一块奇特的石碑,立于一片废墟之中,却有动听的琴声自其内部传来。

大周太祖顿觉好奇,深知此物非凡,却又无力带走石碑。

只能以数张兽皮拓下其中的文字、图形,留待今后去翻译推演。

离开东墟后不过十数年,大周太祖建立周朝,召集天下文士共研拓图。

数人一组,分别研究。

明明都是拓自同一块石碑,但文士们却得出了截然不同的推演。

最后将数张本该相同的兽皮拓图取出,相互比对,这才愕然发现,这些兽皮拓图上的文字与符号,完全迥异。

而且随着时间变化,拓图上的文字、符号,也会随之变动,呈现出不同的图案。

此后,文士们日夜看守这些兽皮拓图,每当其上的图案出现变化时,就立时以文墨描绘记下。

姜离此刻所见的这些拓图纸张,就是文庙的文士们历经十年日夜观测描绘而出的。

他聚精会神的端详面前的拓图,除了在上面见到了很多完全不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字、图形外,并无任何多余的启发。

“如果传闻属实,东墟中的那块石碑,记载的文字、图形一直在不断变化,就说明这些变化应该处于某一种状态和过程,若能将第三层空间的拓图,重新组合起来,还原石碑字符的变化,或许就能窥探一二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