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国崛起1900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五百一十一节 铁路和大炮(1 / 1)

作品:《大国崛起1900

试验度和度记录,在杨潮这个实用主义者眼中,除了用来哗众取宠,取悦观众外,也就只有广告效应了。???????猎??文?w?w?w?.?l?i?e?w?en.cc

英国人1851年世界博览会上的时候,用蒸汽机车还跑出过1oo公里时呢,除了让不明觉厉的观众概叹大英帝国的技术十里外,影响不了英国全国铁路上那些以3o公里时奔跑的火车。

德国人在山东建造的胶济铁路,最初的设计时是6o公里,最近几年才达到了这个度,而且依然属于世界先进水平,全世界能以1oo公里以上时运行的铁路网,几乎还不存在。

西门子改造的津浦电气化铁路,运行时也不过7o公里,就已经很惊人了,这比胶济铁路才提高了1o公里的时,而胶济铁路是1898年就完成设计的,用了25年时间,才提高了区区1o公里,铁路总体度的提升,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从专业角度来讲,如果能将铁路进行改造符合要求的话,1oo公里的运行时,理论上是能够达到的。”

汉斯沉思了片刻对杨潮说道,他认为西门子的技术力量,可以达到这个水平,只是1oo公里时对普通铁路没有什么意义,对以货运为主要盈利业务的铁路,载重量比度更为重要,因为通过增加铁轨重量,可以很轻松的将运力提高一倍,而为了增加度,将铁路线重新翻修一遍,付出巨大成本的情况下,可能只能提高十分之一的度,得不偿失。

但单从技术来讲,西门子的电力机车跑到1oo公里时,还是不成问题的,当然要想将现有技术变成现实,还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后才能推广,要解决的问题多了去了。

因为对于电力机车而言。动力根本就不是问题,通过增加线圈堆积马力很容易,就算是在堆积不上去,大不了多加几个火车头就是了。最大的问题是。在高形势下的列车平稳问题,这却不是西门子的强项,而是机车厂应该解决的技术。

“那好,你们去进行论证和试验吧,需要我帮忙配合的地反尽管说。”

杨潮得到汉斯确定的保证后。就已经很满意了,要让现在的铁路竞争过新兴的汽车,唯一的方法就是高铁路,美国铁路之所以没落,就是达的汽车业和公路网的结合,杨潮并不想扼杀汽车业,只是灵活的汽车运输对铁路运输的优势太大了,支持一下铁路展还是必须的。

公路运输的优势不在于效率,不在于成本,而在于灵活。因为一列火车要准备上千吨的货物才可以起运的时候,汽车只要装个几吨十几吨就可以出了,等待货物的时间上,是火车的几十分之一。

通过合理的管理,可以提高铁路的效率,但是无法根本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只能从度上解决问题,度是铁路致胜的关键,因为铁路不需要顾及路上的拥堵问题,不需要考虑让路的问题,一条铁路上就跑着一列火车。这是专门为他们修建的道路。

尤其在客运上,准点、快至关重要,准点问题通过管理已经基本解决,并且越来越越优化。一旦铁路能达到1oo公里的时,就将彻底将汽车客运竞争下去,起码可以做到平分秋色。

“我们希望跟机车厂甚至铁路公司合作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汉斯说道。

杨潮道:“没有问题,我可以牵头,让你们跟中国铁路总公司成立一个技术团队。如果你们想跟四方机车合作,也没有问题。只要你们能搞出技术。我不会吝啬投资的,山东的电力铁路网是一个大市场。”

5ooo多公里的电力铁路网,确实是一个大市场,一个难以拒绝的大市场。

汉斯立刻表示:“四方机车拥有强大的技术力量,跟我们也有长久的合作,当然铁路总公司的实力也很强,我们三方组成的团队,一定能解决您需要的技术问题的。”

汉斯说道。

其实引入四方机车并没有多大必要,因为随着克虏伯中国资产的合并,四方机车再次回到克虏伯的产业中。而美国人撤出烟台的时候,他们留下的数家机车工厂,都被中国铁路总公司收购了,詹天佑的打算是拥有自己的机车制造产业,可以逼迫德国人在价格上让步,拥有铁路车辆的定价权。同时收购这些机车厂,也让铁路总公司在车辆维护上补足短板。

因此铁路总公司就能提供车辆和铁路的一整套技术服务,跟西门子组成联合团队就够了,但是作为德国人,汉斯还是更希望跟四方机车合作,克虏伯也可以在德国调动更大的技术能力。

对杨潮来说,高电力机车技术的攻关,如果能得到德国庞大的技术支持,能更快的完成,何乐不为。

于是没有拒绝:“你们西门子看着办吧,我只提出一个要求,最好在一年内完成。”

杨潮没耐性等他们用十年做实验,一年亏损上千万呢,尽管杨潮是大富豪,可钱也不是这么糟蹋的,做生意不赚钱,那就没有意义。

“另外我还有一个要求,开出来的技术,必须由西门子和中国铁路总公司共享。”

杨潮强调了一点,高铁技术可是高大上的技术,这是大国技术,西门子毕竟是一家德国公司,尽管中国资本在其中拥有大量股份,光是上海的银行团就拥有3o%股份,可是西门子的运营始终在西门子家族手里掌握着。

因此技术跟詹天佑掌管的铁路总公司共享,可以有效的制衡西门子一家独大的现象。

西门子没有意见,毕竟是要跟中国铁路公司联合开,可以用技术共享的借口让中国铁路总公司分担开成本。

跟汉斯沟通之后,这件事就这么定了,然后让张念帮忙去落实下去。

杨潮又去兵工厂看了看,山东兵工厂分为两个厂区,莱芜兵工厂和青岛兵工厂,规模都极为庞大,放在全世界都是数一数二的,甚至比德国的克虏伯和捷克斯洛伐克的斯太尔兵工厂规模都大。

毕竟这两个工厂可是负责中国绝大多数军火生产的。

但是和平时期,他们还是要进行民用生产,比如两个工厂都承接了大量迪塞尔柴油机的气缸生产订单,也在帮机车厂生产配件,比如传动轴之类的。因为是兵工厂,所以许多设备的采购是不惜工本的,因此加工精度在机械加工企业中始终站在前列,比如那种大型的希思机床,兵工厂装备的数量比动机公司还多。

通过跟民用合作,兵工厂既可以接收到大量新技术,也可以得到大量民间明家天才设计的启,将大量的新技术最快的引入兵工厂中,这就是为什么英美的兵工生产始终比苏俄要强的原因,不是苏俄的技术实力不够,而是英美兵工企业对新技术的反应更快,他们是用整个工业体系在对抗苏俄的军事工业,自然能赢。

现在兵工厂的工程师就正在开一款新式武器,口径12o毫米的重型迫击炮,迫击炮最大的优势第一是射度快,每分钟可以射15以上,这是野战炮无法比拟的,第二是重量轻,便于移动,第三则是简单易学,士兵很容易学会。

可是当口径达到1oo以上的时候,迫击炮就很难称为重量轻了,莱芜兵工厂的工程师研的这款迫击炮身管长2米,重量8oo公斤,怎么看也不是容易移动的角色,但是比同口径的重炮动辄2吨以上的重量,还算是轻的。

但8oo公斤的重量依然不是普通士兵能够移动的,兵工厂的设计是装上地盘用车拉,可问题来了,既然都需要用车拉,那么为什么不直接装备榴弹炮,而要装备一款设计精准度远不如野战炮的迫击炮呢?

杨潮听过他们的争论之后,也拿不定主意,只是鼓励他们继续再接再厉的研究,却不能承诺推动军队装备这款大炮。

杨潮和兵工厂工程师都忽视了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迫击炮的制造工艺比野战炮要简单的多,这让迫击炮比野战炮更容易制造,战争期间能最快的制造大量这种大炮,可惜的是在兵工厂的工程师看来,工业实力强大的山东,最不缺的就是制造能力,根本就不用考虑工艺复杂问题。

这跟德国人是一个毛病,所以二战中,德国装备的大炮数量远少于苏军,就是因为苏军装备了大量的迫击炮,尤其是重型迫击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简单易学的迫击炮,也十分受没有时间训练,并且文化素质较低的苏军士兵欢迎。

杨潮不知道的是,正是因为他的鼓励,让兵工厂继续研迫击炮,最终在二战中挥了巨大的作用,他们甚至开出来15o,乃至2oo口径的级迫击炮,被西方士兵成为杨潮大炮。

在兵工厂待了一天立刻赶往烟台,不是去处理业务,而是因为金家姐妹从朝鲜来了,带来了自己的儿子。(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