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革清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72章 礼部新气象(八)(1 / 2)

作品:《革清

满清皇帝弘昼站在他天祖父努尔哈赤的陵园前,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

父亲雍正,祖父康熙,曾祖顺治,太祖父黄台吉,天祖父努尔哈赤。五代先人的陵墓中,以天祖父努尔哈赤的陵墓最为简单。

清福陵始建于1629年(天聪三年),1636年(崇德元年)四月十二日正式定陵号为"福陵"。清福陵是清朝皇室命名的第一座祖陵。

崇德元年多次重建和改建,最后形成陵寝规制。陵寝建筑群由下马碑、石牌坊、正红门、神道、石像生、一百零八磴台阶、神功圣德碑楼、涤器房、果房、茶膳房、朝房、隆恩门、隆恩殿、东配殿、西配殿、焚帛炉、二柱门、石五供、大明楼、宝城等组成,其中依山势所建的神道上的一百零八磴台阶形式匠心独具。石牌坊雕造精细,反映了清早期满族建筑技术的水平。

弘昼还隐约记得,老爹雍正下令修缮福陵的时候不怎么高兴。在老爹雍正看来,修缮福陵的目的就是给关外的这帮关外王爷们发钱,让他们捞一笔。也有点事情可以做。省的每日里都只能向朝廷哭穷。

回想那隐约的记忆,弘昼只觉得老爹雍正对关外王爷们的看法没错。虽然他们逃出了沈阳,却并没有投降。弘昼的八叔因病去世,只是让王爷们心散了。与朝廷打了几仗,眼见朝廷火器犀利,这帮混账们竟然没有老老实实投降,反而散开去,逃去了女真所在野地。

弘昼突然觉得很滑稽。说着是满人尚武,英勇。哪怕是在京城,提起生活在关外的老女真人,也必须被夸赞为一种‘楷模’般的存在。现实中,关外寒冷,到处都是野地。

那些穿着厚厚毛皮衣服的老女真们往林子里一跑,朝廷十万大军竟然找不到人啦。

本以为夺取沈阳之后,就直捣虎穴,摧枯拉朽。事实上,看似获得巨大胜利的朝廷人马追击王爷们的时候损失并不小。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就有一支关外王爷的人马杀出来,袭击运粮部队。或者杀戮朝廷的小股人马。等朝廷大队人马赶到,满地剩下的都是尸体。

最可气的是,在关外少数城市内的口音还勉强能够沟通,到了城市外,越是接近老女真人居住的所在,语言就越是不通。老女真的语言都已经与入关的八旗后裔大大不同。入关八旗的后裔想从老女真那边获得消息,反倒得派遣翻译。

这就是伟大老女真人的现状,满清入关还没到百年,满人自己先分化成了两个世界。

努尔哈赤的陵墓与康熙的陵墓相比,的确是很不起眼。弘昼身边的刘统勋已经命人摆上了香烛。看着这番折腾,弘昼问道:“刘统勋,你觉得朕的天祖父可会认同这样的祭拜?”

“啊?”刘统勋愣了愣。

弘昼继续说道:“朕看关外,更像是蒙古那边。”

刘统勋这饱读诗书文献的文臣迟疑片刻,脑子里快速把自己记得的内容过了一遍。

努尔哈赤死后,满清内部的确起了很大权力斗争。不过人已经走了,需要把后事做个处理。在中原汉地,一般是把皇帝的遗体放入棺椁,埋葬在地下。当时关外的风俗不是这样的,像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皇帝都是火化的,从康熙开始改为了土葬。

清太祖具体什么时候火化,史书没有记载,但距离死亡时间肯定不会超过三年,因为天聪三年二月,努尔哈赤就正式下葬了。与太祖皇帝一起火化的,还有他生前心爱的女人阿巴亥。

父皇尸骨未寒之际,王爷们逼迫阿巴亥给先帝殉葬,阿巴亥不肯,得到的答复是"先帝有命,虽欲不从不可得也",你不听也得听!没办法,阿巴亥只好换上礼服,戴上珠宝,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追随努尔哈赤去了。

两人灵柩一起火化,骨灰装入"宝宫"。顺治年间,多尔衮获罪,被政治清算,阿巴亥的牌位也从太庙移走,但骨灰并没有从福陵迁出,因为她与太祖皇帝的骨灰混在一起,根本分不清谁是谁的。要是不小心把太祖的骨灰也迁出福陵,罪过可就大了。

想来弘昼所指的就是这件事。因为此时祭拜的乃是混合的骨灰,并非是分开的遗体。这在汉人的角度来说……关系极好的夫妻也不过是生同衾,死同穴。骨灰都混合在一起的,那是极少见的。

不过刘统勋很清楚,弘昼绝不会在意这样的事情。刘统勋试探着问道:“皇上,关外的旗人的确与关内大大不同。若是留下人马驻守盛京,就得令蒙古再次归顺。”

弘昼很认同刘统勋的聪明,却很不认同刘统勋的想法。不快的呵斥道:“此次劳师远征,若是只拿下一个盛京,又有何用处。”

刘统勋登时就给跪下了,“皇上息怒,臣等未能谋划完全,有罪。”

弘昼见刘统勋这个支持远征盛京的臣子乖乖认错,心情好了些。这件事也不能全怪刘统勋,只能说弘昼也没想到。最初的时候,弘昼与朝廷人马反复商议,都认同要先消灭老八,夺取关外。这样就可以恢复河北,如果能够夺回京城,那就象征着大清的动荡已经过去,可以专心对付霍崇。

然而官员们提出的建议,都是基于关外与关内一模一样的想法。真的到了关外,弘昼觉得大军如入无人之境……也的确是如此。关外的土地十分广阔,得有关内数个省加起来那么大。

可关内这么大的地盘上,起码得有一万万人口。结果关外据说只有不到五百万人口。这可不是无人之境么!在这里进行大军推进,哪里能遇到几个人啊!

正因为这帮旗人与汉人文武官员的误导,让弘昼此时进退维谷。如果此时将大军撤回西北,留守在这里的人马真的能恢复关外的治理么?弘昼真的没有信心。

这次出征的设想本就错了,结果就是一拳打进了水里。不管怎么用力搅动,都只散开些毫无用处的水花。要是敌人乃是一股绳,哪怕是一块铁般坚强,反倒是好事。

刘统勋当然知道现在的局面。在下面,刘统勋也与此次率军的大将军巴赛等文武官员仔细商议过。结果并不乐观。

比较乐观的看法是,如果能够在关外持续剿灭一两年,关外王爷们顶不住,大概就投降了。可现在心腹之患乃是关内的霍崇。

想起霍崇,刘统勋就觉得十分焦虑。霍崇并没有趁着此时四处征伐,甚至连长江变得芜湖都没有动手。就是硬看着芜湖驻扎着十几万大军,就这么硬对峙。芜湖那边的傅清这一年来也各种小规模渗透,全部失败。霍崇开疆拓土的进程也只到了福建。最近才听闻霍崇派遣数万人马夺取了空虚的京城。

如果不是霍崇内部大乱,那就只有一个理由,霍崇正在努力积蓄力量。各种报告都显示,霍崇正在搞一个全新的官制。无疑是搞内功。所以这次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从盛京出发,配合从山西出发的清军,以及从芜湖南下的清军。几十万大军发动一次决定性的进攻,让霍崇首尾难顾,进而被覆灭。

计划在纸面上都很好。刘统勋心中却一点都不乐观。霍崇这个人是极为罕见的坐寇,历朝历代坐寇做大,就是军阀,起码能建立一个稳固的小朝廷。而且霍崇的实力只会越来越强。这次与霍崇决战,一旦败了……虽然是六月,刘统勋还是忍不住打了个寒颤。

弘昼并没有再询问刘统勋。三路人马,共四十万的进攻计划早就制定完毕。这也是为什么弘昼要劳师远征的基础。

这个计划经过反复商议,至少到现在执行的非常完善。三支主力都已经到了进攻位置。六月也开始进入收获季节,粮草也不用担心。

可眼前关外的局面表面上看着毫无问题,实际上却与计划完全不同。这才是弘昼最心焦的所在。

虽然方才嘲笑了天祖父努尔哈赤未必认同这种汉人的祭拜模式,弘昼依旧按照汉人的模式为清太祖努尔哈赤上香,并且焚化了祭拜的祷文。

弘昼在心中向创立大清的祖先虔诚祈祷,期待能够获得祖上在天之灵的庇佑。

祭拜完毕,回到盛京皇城。大将军巴赛就向弘昼再次建议,“主子,咱们出兵吧。现在出关,起码还能夺回直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