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蜀臣 / 章节正文阅读

第589章、旧都复,星落惠陵(2 / 4)

作品:《蜀臣

但他不信,亦不敢信。

相反,他还觉得郑璞与关兴修缮防御工事的行为,乃是欲盖弥彰。

关中决战干系到汉魏两国的国运,逆蜀哪有不救援之理?

在结合彼疤璞以奇谋策算着称,令他觉得郑璞与关兴的不寻常乃是在迷惑胡质等人,实际上已然分兵给予逆蜀丞相,已然踏上进入关中救援的道路了!

因而,他觉得时不我待!

如若不能赶在逆蜀援兵进入关中之前,将魏延部击败或者击退、取得战场之上的先机优势,那么,魏国在此番决战中的最好结果乃是无功而返了。

而最坏的结果嘛~

母庸赘言。

带着这种觉悟以及心焦,他刻不容缓的与魏延部在野外展开鏖战。

且还是不吝披甲亲自至战线百步鼓舞士气、宣告不破敌誓不罢兵的决绝。

然而,可惜了。

战况不会因为他个人的信念而发生变故。

随他而来的四万雒阳中军虽然战力超群、且悍不畏死,其余被裹挟而战的两万雍凉兵马同样奋发了勇烈,但却无法撼动魏延部的战线。

两军鏖战了五日,每一日都是从清晨战到黄昏,各自都死伤了无数士卒,然而胜负的天平仍没有发生倾斜。

不过,不分伯仲的战况,却是令司马懿心中的焦虑缓解了不少。

并非是他看到了胜利的曙光,抑或者是有了破敌之策;而是秦朗那边也迎来了很激烈的交战、彼此的伤亡同样差不多。

也就是说,此战变成了一场人命的消耗战。

依照着如此情况发展下去,此战会以双方两败俱伤、彼此死伤过于巨大而各自罢兵。

哪怕逆蜀丞相从东三郡赶来关中增援了,亦会因为兵力不足而无法攻打长安城、席卷关中了。

而如此,就是让魏国立在了不败之地。

拼士卒消耗嘛,人口稠密的魏国喜闻乐见,且会不胜而胜!

当然了,在焦虑稍微缓解的同时,另一缕不安又慢慢的萦绕在了司马懿的心头上。

以他之智,不难察觉汉军的反常。

以常理而言,地小民寡的逆蜀是不会陷入这种消耗战的。

为何此番彼等在战事僵持的时候、胜负尚无法判定的时候,仍继续与魏国拼消耗呢?

莫非,彼有后手?!

这个推断,令司马懿迅速将出兵以来的细节皆细数了一番。

但却没有发现己军有疏漏之处。

因而,他唯有将缘由归在了魏延的性情之上。

魏国所有将率都对魏延的用兵风格不陌生,知道彼素来刚勐、崇尚一往无前。

或许,乃是在逆蜀丞相尚未赶来关中之前,无人约束的他急于求成罢?

毕竟,彼乃将率,一直戍守在外的将率,而并非居庙堂之上的公卿,不会有如庙堂公卿顾念全局的思虑。

这种推断,不止萦绕在司马懿心中,同样来自魏军幕僚的谏言。

所以,双方全力以赴、皆不留余力的拼消耗仍在继续着。

所以,魏军的结局就无法更改了。

丞相与郑璞对关中战事的必胜把握,魏延预留奠定胜局的破敌之刃,一直藏匿在北地郡泾水河谷漆县的的两万将士。

这两万将士,除却了王平本部四千人外,尚有昔日郑璞、关兴、句扶与柳隐等人归来成都参与伐吴之战时,留在关中的本部!

而此时,句扶与柳隐在击溃江东兵马后,就已悄然赶回来了北地。

大汉北伐各部,除却如今归姜维督领的虎步军外,战力当以王平督领的无当飞军、句扶督领的板楯蛮为最。

在没有从丞相中军分出来之前,就常常任蹈阵前锋。

是故,丞相与郑璞在筹画关中决战时,同样将他们当作了胜负手;以王平为督将,领他们充当奇兵,在魏延与吴班以及姜维将逆魏大军牵制住时,一举杀来奠定胜局。

在谋画之初,许多人都以为担当此重任的将率,当以姜维最佳。

就连王平本人都婉言做辞,声称军中许多将率都比自身更胜任,为了确保万无一失,请丞相另择主将,他甘愿为前驱。

但郑璞力荐之。

且声称主将若是以姜维担任,恐会导致功败垂成!

如此言论,令所有人皆诧异莫名。

不管是以往的战绩还是个人将略推断,姜维怎能居王平之后呢?

但丞相对此深以为然。

而姜维同样力辞,附议郑璞之断。

缘由,正是他这些年战绩太过于耀眼了,逆魏对他的防备必然不会松懈。

若是他赶去漆县督领这部决胜之军,必然也会将逆魏斥候的注意力吸引过去,亦会令逆魏发掘汉军藏匿兵力在此了......

届时,莫说如期作为奇兵奠定胜局了,彼逆魏司马懿能否发起关中决战都在两可之间。

而以王平为督将,则没有这方面的顾虑。

王平此些年几乎都是隶属于丞相的中军,分出来以后亦不曾以主将身份督领过多部兵马鏖战的经历,在逆魏的眼中,他仅是一个将略堪堪可用的将率。

尤其是关东士人对边陲之人、蛮夷部落抱有鄙夷观念。

最早作为随着巴郡七姓夷王杜濩的扈从、识字不满十的王平,在他们眼中只不过是一介莽夫,冲锋陷阵之能有余,若作为督将则才能不足。

无需多防备。

不过,出于谨慎考虑,司马懿在出兵之前还稍微防备了下。

在留下戍守长安以及护卫大军粮道的万余戎兵中,他特地分出了三千兵马赶赴谷口,归以四千将士戍守泾水河谷的部将王颀节制,以防汉军在陇东的兵马南下侵扰。

当然了,增加了三千兵马的王颀,在汉军面前仍是螳臂当车。

当魏延、吴班以及姜维督兵与魏军在右扶风鏖战得如火如荼之时,王平部两万精锐与张嶷以及刘忠部的近三万大军浩浩荡荡南下,只用了半日的时间便冲破了王颀的塞道,顺利穿行过了泾水河谷。速度之快,连护大军粮道的孙礼部都来不及聚拢兵马阻拦,就被张嶷与刘忠两部杀到了眼前。

本部仅剩五千余淮南精锐的孙礼,兵力不集中且是仓促迎战,径直被汉军席卷而过。

成为了关中战事首个居将军号的将率。

嗯,王颀没有死。

汉军冲破阻拦、顺利穿行泾水河谷后,便对他不屑一顾,径直引兵南下了。

犹如斩杀他以及俘虏他麾下将士不算战功一样。

但王颀知道,汉军之所以放弃攻灭他本部这样唾手可得的战功,乃是因为有更大的功绩等他们——他们想赶在司马懿得悉消息之前,以突如其来的奇袭将魏国主力一举击溃!

因而,王颀目睹汉军浩荡南下的背影,在收拢残军归去长安之时,亦不忘立即派遣出了十余波信使赶去汧水河谷给司马懿示警。

但可惜了。

虽然这十余波信使乃是走不同道路西去的,但没有一波能成功,都被徐质与张特督领的西凉铁骑给半路截杀了!

是的,西凉铁骑。

谋事数来谨慎、万事求稳妥尽善的丞相,还将三千西凉铁骑暂时划给王平节制了。

意图,就是为了在汉军顺利穿行泾水河谷、往魏军后方袭击而去时,以西凉铁骑作为前驱沿途截杀信使与斥候,让司马懿来不及防备。

无独有偶,被一举击灭的孙礼部,同样没有机会传递消息。

至于坐镇在长安城内的京兆尹张缉,则是有心无力。

待他得悉汉军从泾水河谷南下、王颀部被破、孙礼战死之时,张嶷已然引兵马赶到了长安城下落营了!

不过,两万大军的长驱,是无法长期掩盖行踪的。

当王平部与西凉铁骑踏上郿县地界的时候,还是有斥候将军情传到了司马懿与秦朗的手中。

此要归功于司马懿对丞相与郑璞的忌惮。

当他知道东三郡战事结束后,便担忧丞相会引兵走褒斜谷入关中袭击魏国大军的粮道、断了他的归路;抑或者从绥阳小谷(马尾河谷)横插来陈仓救援。

故而,他也派遣不少斥候监视着褒斜谷的两个出口。

但所谓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若是丞相引兵从褒斜谷出,他能有充足的时间做好迎战的准备,盖因秦岭谷道崎区难行且逼仄,一支兵马在穿行时必然会蔓延十余里,甚至是二十余里。汉军即使出谷了,亦需要花费不少等待后续的兵马聚拢,以及整理阵列等。

但径直从泾水河谷折道向西扑来的王平部与西凉铁骑,则是没有这种时间耽搁。

待斥候将消息传回来的时候,不管司马懿与秦朗都没有时间做部署了!

毕竟,他们如今皆全力以赴与魏延部以及吴班、姜维部鏖战中。

若是仓促罢兵,或者抽调兵马归去迎战王平,那必然会诱发将士们的惊恐,且会在抽调兵力的时候亦很容易被汉军寻到破绽、一举杀入。

已然如火如荼的战场,任何一个稍有常识的将率,都不敢仓促退兵或者分兵。

除非,他想体验一溃千里的滋味。

但现今留给司马懿与秦朗的选择不多了。

若不尽快脱战或者分兵归去迎战,他们的后方同样要面临被汉军长驱直入,进而演变成为兵败如山倒的局面。

秦朗那边,稍微好一些。

他本就是依托着汧水河谷而迎战的,占了一定的地利优势,让处于兵力劣势的吴班与姜维以及赵广部尚没有强渡过汧水。

是故,他在得悉消息后,第一时间让人将自己的建议送给了司马懿。

他是想要壮士断腕。

趁着汉军尚未形成包抄合围之前,留下两万将士在汧水河谷断后,自己则是带领着其余兵马赶去与司马懿会合,逼退魏延部,然后折反归长安。

这也是最稳妥、最恰当的办法。

没办法,事已至此,魏军已然没有胜算了。

哪怕魏军如愿抽调出兵力,抵御住了汉军从郿县赶来的袭击,亦会陷入粮道被断、归路被断的军心动荡中,而长安那边亦没有兵马可支援打通粮道,因而他们的败北只不过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唯有壮士断腕!

唯有两害相权取其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