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立志(1 / 1)

作品:《大明:哥,我真的不想当皇帝

天启皇帝快步走下高台,焦急的上下检查朱由检的身体,关心的道:“可有受伤?”

看到便宜老哥满脸担心,朱由检感动的笑了笑,拍拍胸口道:“皇兄放心,臣弟天生神力,怎么会受伤。”

朱由校心有余悸的道:“没事就好。”

一旁的定国公徐希感叹道:“老臣刚刚看的明白,信王殿下不顾危险拦下发狂的战马,救下诚意侯之子和英国公之孙。此等壮举,真让人敬佩。”

人命关天,朱由检当时也没多想,笑着道:“多谢定国公夸赞。”

“不管怎么样,你也不能冒险。”朱由校提醒道。

都说长兄如父,朱由校现在就像是关爱孩子的父亲,心中满是对朱由检的关心和爱护。

如今两兄弟相依为命,朱由检心中感动,点点头答应下来。

“信王殿下,之前我被流言蒙蔽,多有得罪,还请你恕罪。”

常延龄和一众勋贵子弟走过来,对着朱由检恭恭敬敬的拜倒。

朱由检连忙上前扶起他,回头看了自己便宜老哥一眼,只见他挤眉弄眼,明显在提醒什么。

朱由检哪里不明白其中用意,不过自己也打算收拢勋贵子弟,为接下来变革积蓄力量。

当下拍了拍常延龄的肩膀,看着围上来的勋贵子弟,笑着道:“之前种种,皆是你等因成国公之子朱英龙入狱,所以认为我欺凌勋贵子弟,是与不是?”

勋贵子弟见信王殿下主动说破,当下不好意思的点点头。

虽说一帮勋贵子弟一直针对自己,但他们只不过被朱纯臣蒙蔽,并非全都心思险恶。

朱由检笑着道:“如若要说欺凌勋贵,那皇族就是最大的勋贵,我为何要和自己过不去?”

所有的勋贵子弟都笑了。

都说他们与国同休,但是亡国之后就没有国了吗,实际上朝代更迭,亡国亡的是皇族,皇族确实可以称为最大的勋贵。

“但是我为何惩治朱英龙,并非是我看不上勋贵,而是我太看重勋贵了。”朱由检突然严肃的看着周围的勋贵子弟,朗声道:“当初太祖皇帝驱逐暴元,开创洪武治世,各位祖先都是其中一员。那时我等于国有功,与天下百姓有恩,人人称颂,世间多用生祠供奉,为何到了今日,勋贵子弟如同瘟疫,人人避之不及?这全都是因为诸如朱英龙这等腌臜坏了我等勋贵的名声。”

“我等既然生于世上,并非生来就是庸庸碌碌,麻木度日的。先祖驱逐鞑虏,我等为何不能征讨逆贼?先祖恢复中华,我等也能开创天下大同;先祖立纪陈纲,救济斯民,放在今日,难道就不能做了吗?革除弊病,富国安民这些事情,我等就做不到吗?本王看重勋贵,因为勋贵是国之基石,你等是本王最亲近最信赖的伙伴。数百年前我等先祖一同建立丰功伟业,今时今日我等自当团结一心,共创属于我等的伟业……”

朱由检的声音越来越洪亮,他信步走在众人面前,眼神深邃如同星海。

大明开国有多艰难,那勋贵先祖的功绩就有多么传奇。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血脉相连的悸动,此刻他们才真切的感受到数百年前自己的先祖,到底做了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最后,朱由检笑容清朗的站在台上,他双手背在身后,迎着阳光笔直的站着,这一刻所有的光芒都好似聚集在他身上,宛如太阳。

这一刻勋贵子弟心中无比震撼,从来没有人告诉他们,他们能够这么活?活的那么像人,活的那么精彩,活的像太阳一样,能给整个天下带来光明。

郭培民浑身战栗的抬头望着朱由检,这一刻他觉得自己的骄傲是那么可笑,和朱由检的志向相比,他什么都不是。

“信王殿下真乃大丈夫也。”张世泽满脸崇拜的看着朱由检。

常延龄更是大声的道:“信王殿下此言振聋发聩,我等碌碌无为,不知每日为何活,如何活,听了殿下这番言论,我明白自己还有许多伟业需要完成。”

其余人纷纷大声支持,他们个个都是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心中充满了理想,封建礼教枯燥乏味的生活对他们来说就是禁锢。

勋贵子弟并非人人不思进取,只不过大明体制僵化,文官时刻提防勋贵壮大,所以并没有多少空间大施拳脚。

他们平日里懒散惯了,如今突然听到如此震耳欲聋的大言,一个个中二心爆棚,不由缅怀先祖丰功伟绩,热血沸腾。

定国公徐希大笑着抚掌道:“不忘先祖,不荒余生,信王殿下一番言论让勋贵子弟找到了精气神,找到了于国于民的大志向。”

徐希眼中冒光看着朱由检,胡须飘洒,神采飞扬,对朱由检的好感到了极点。

“皇上,老臣督促勋贵子弟十数年,却不及信王殿下今日一番言论。老臣敢请皇上重用信王。”定国公徐希跪地道。

听到众人这般推举朱由检,作为哥哥的朱由校十分高兴,他大笑着道:“定国公劳苦功高,快快请起。”

说着扶起徐希,望着朱由检微微点点头。

有着定国公的支持,扶持信王建立势力的助力又多了一个。

朱由校大声道:“信王今日主持校阅有功,功在校阅,更在人心。诸位臣工可有异议?”

张世泽、常延龄一干勋贵子弟连忙跪伏在地,叩头道:“吾皇圣明!”

朱由检今日策论第一,武艺更是远超他们,最后一番明心立志的言论,更是让他们心中信服。

不知不觉中,他们真的就朱由检当成勋贵子弟中的一员,当成了他们自己人。

皇上要奖赏信王,他们发自内心的高兴。

朱由校看着一帮勋贵子弟为朱由检请功,不由动容。看来自己的亲弟弟,不是不通人情利弊,而是有自己的想法和坚守。

“定国公,阳武侯,你们觉得当如何封赏信王呢?”

身为皇帝,自然不会立马下决断,而是要先听听各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