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三章 大宋易储(3 / 5)

作品:《重生射雕之剑归何处

其实,这些奏本的内容,大多数已经提前放到了福宁殿的御书案上,大庆殿上也不过是走一个流程罢了。

这样的大朝会,更像是一个月底月初的总结大会,做一份上个月的总结,和下个月的规划。

户部尚书岳珂的奏报,还是吸引了大多数人的耳朵。

虽然临安城不算是缺水之地,但是,西湖的水位还是降到了近二十年的新低。

灾情最严重的还是河南五州之地,尤其是新纳进来的许州,几乎是赤地数百里,却还要接收数十万的饥民。

许州,与其说是一个地方州,不如说是一个饥民集中营,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就先后从金国涌进来五十多万饥民。….

郭默为了避免发生意外,特意将三万「岳家军」,除了一万常备防守在边境之外,其他两万「岳家军」,以百人为单位分散到各县各镇,维护当地的治安。

「岳卿,以你的估算,燕王那里还需调派多少粮食过去?」

自己的儿子自己心疼,老赵扩都没问要不要调派粮食,而是直接问派多少过去。

「启禀官家,根据河南经略安抚使发来的书文,大批量的饥民涌入已经不再出现,现在最多是小股进入许州。」

「杜安抚使估算,最终饥民的数量可能会停留在七十万人上下,许州已经容纳不下,其他四州也各自分担了数万人。」

「以微臣估算,临安最好再准备三十万石粮食,至少能撑到明年的春天。」

这样的缺口现在看来并不算很大,大宋的南部,很多地方都种的两季稻,少数地方已经出现三季稻,只是运输上麻烦一些。

「那么,以卿之见,大金国还会有大动作吗?」

现在的大宋,主要是燕王麾下的兵马,那真是遍布极广,恨不得多线开战。

西夏派去了「敦武军」,大理派去了「忠顺军」,河北驻扎着「靖难军」,河南驻扎着「岳家军」。

四大劲旅,「敦武军」已经满编十万人,「靖难军」和「岳家军」都接近八万,只有「忠顺军」还保持着五万的编制。

不过,一旦拿下大理之后,要在大理驻军的话,恐怕「忠顺军」也得扩军了。

这四支劲旅的扩军,其实单从人数上讲,也没有给大宋增加太多的负担,最大的负担是那些装备。

这四支劲旅的扩编,主要是从其他驻防军中筛选,此消彼长,不断地将全大宋的各地驻防军,进行筛选、瘦身甚至撤编。

之前很多是「边境」的地方,如今都变成了大宋腹地,即便跟金国接壤的一千多里边界,大宋也只需要象征性地驻扎点儿军队就行。

这样一来,大宋真正的战兵,就完全掌握在燕王府的麾下。

「启禀官家,这个问题老臣也问过燕王殿下,殿下的意思是‘拖死,大金国。这次接收他几十万的饥民,来年即便没有了旱情,大金国的劳力已然不足。」

「据最新的情报,大金国原有的十一万人马,如今又缩减了两万人,据说还出现了逃兵。」

岳珂是回答不了这个问题的,接过话茬的是吏部尚书,当然更是燕王府的右长史薛极,而本该发言的兵部,却也成了看客。

「好,既然粮食还在我们可控的范围之内,就该干什么干什么。至于大金国的事情,就全权听燕王殿下的安排吧。」

「哈哈,朕可是一直等着,有朝一日能带着众卿,到汴梁的皇宫里去上早朝呢。」

这老赵扩,今日竟然有些放飞自我了?

「众卿,还

有何本章要奏吗?」….

赵扩环视了一圈朝中的文武众臣,却在心里将这些人和燕王麾下的文武对比了一番。

如果再除去薛极这位燕王府的右长史,和卫泾这位燕王府的右司马,再加上因为郭默的举荐,才位列朝班的岳珂、宋慈、孟宗政等人。

好像临安的朝堂里,还真没什么人是能拿得出手的了。

哎,那个混小子,怎么还长着一副识人用人的眼光啊?

见无人再上奏表,赵扩还特意看了一眼,在那里闭目养神的史弥远。

这老家伙,难道进大庆殿来,就是来这里打瞌睡的?

「好,既然众卿没什么表章了,朕这里正好收到了一份军报,跟众卿分享一下。太子,你来念一下吧——」

赵扩从老太监手里,拿过一卷绸布状的东西,太子赵竑急忙上前去,双手接了过来。

「‘忠顺军,出征大理事宜奏报书」——

原来,余玠的「忠顺军」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彻底将原大理境内的反叛势力,全部清理完毕了。

一万吐蕃骑兵,彻底被留在了大理。

余玠的「忠顺军」夺取旦当郡之后,直接在那里驻守了一万「忠顺军」,防止吐蕃人再次派兵南下。

而盘踞在乞蓝部等地的苗人,在两万「忠顺军」的威逼之下,被彻底解除了武装。

余玠贯彻的是郭默给他的政策,在乞蓝部专门划出两个县的面积,由苗人统领进行治理,但是驻军和治安必须由「忠顺军」来负责。

苗人并没有被区别对待,他们和别的民族一样,都可以务农、习武、读书、经商,甚至可以参军。

不过,只能是参加到「忠顺军」中去。

余玠果然收到了郭默的嘉奖,继孟珙的「定边侯」和郭靖的「靖边侯」之后,燕王府封出的第三位侯爵——「镇南侯」。

并将「忠顺军」也扩编到十万,允许余玠在大理原有军队,和苗人部落里征兵。

此次远征大理,一共出动了三万「忠顺军」,总计折损不足一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