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章节正文阅读

家兄朱由校 第一百七十七章 朝鲜太上皇杨镐(2 / 4)

作品:《家兄朱由校

    “嗯……他应该不会那么老实。”努尔哈赤有些不放心。

    自从萨尔浒之战后,明朝便与林丹汗结盟,之后林丹汗又派人携国书出使后金。

    林丹汗以“四十万蒙古国之主巴图鲁成吉思汗”自居,蔑称努尔哈赤为“水滨三万女真之主”,警告努尔哈赤不得进犯广宁。

    面对这封国书,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有理会,而是在以铁岭之战中所俘的“奇货”宰赛为人质,要挟土蛮的内喀尔喀五部与自己结盟。

    与内喀尔喀结盟后,努尔哈赤才在万历四十八年正月正式回敬林丹汗,在回信中先大肆数落明灭元后蒙古汗廷的困境,又怂恿林丹汗与自己结盟讨伐明朝。

    只可惜当时的态势不明显,加上明朝将察哈尔部赏银从四千两提高到了四万两,因此在明朝能获得利益的林丹汗根本不理睬努尔哈赤,还扣押了努尔哈赤的使臣硕色乌巴什。

    半年后,努尔哈赤听信内喀尔喀传来的谣言,以为硕色乌巴什被林丹汗所杀,便斩杀了林丹汗的使者康喀尔拜虎,后金与林丹汗察哈尔部的关系宣告破裂。

    燃文

    林丹汗忍住了努尔哈赤的斩使之辱,因为他连蒙古内部都没有统一,更遑论对后金作战了。

    尽管如此,为了获得明朝的“赏银”,林丹汗必须有所行动。

    不过还没等他有动作,努尔哈赤就发动了沉辽之战,而由于朱由检的乱入,满桂扫平巴约部的举动让林丹汗停止了动作,反而警惕了起来。

    在看到后金发动的沉辽之战失败后,林丹汗开始维持和喀喇沁、土蛮内喀尔喀的关系。

    只是这关系才刚刚维持了几个月,努尔哈赤就和科尔沁部结盟,再度打了林丹汗“蒙古之主”的脸面。

    这么一来、双方的关系就十分恶化了,也正是因为这样、努尔哈赤才觉得林丹汗一定会有举动。

    “让阿敏继续带着镶蓝旗的三十二个牛录驻守兀也吾卫,如果虎兔墩对科尔沁行动,叫他立即支援。”

    “是!”

    努尔哈赤吩咐,代善便应下,他们都清楚,眼下如果科尔沁被林丹汗袭击,那么他们在漠北就真的没有盟友了。

    “继续对野人用兵,补充上次折损的男丁。”

    思虑过后,努尔哈赤还是决定暂时不对辽东用兵,他必须等待一个机会。

    眼下的辽东局势很微妙,他可以赌一赌,明廷在辽东的改革会不会引起动乱。

    一旦动乱引起,那就是他可以出手的机会了……

    也就在努尔哈赤下令的同时,一艘艘巨大的海船抵达了朝鲜京畿道的外海、随后直接驶入了汉江之中,抵达了王都汉城边的汉江码头……

    “王上,这次杨侍郎复起,前来巡查我国,必然是皇明上朝对我们的不信任,我们必须要恢复皇明上朝对我国信任才行。”

    码头上、身着朝鲜整一瓶官服,发须皆白的领议政郑仁弘对旁边身着明朝郡王常服的李珲开口,而李珲也正是眼下朝鲜的国王。

    根据明代制度规定,朝鲜国王虽叫国王可在明朝皇帝眼里只是郡王,所以朝鲜国王服饰,大多是明朝皇帝赏赐的郡王服饰,倒也不属于僭越。

    至于所谓的领议政,则是朝鲜模彷明朝内阁制度而出现的官职。

    在朝鲜国王下面,有辅左机关议政府,其首领为“领议政”,俗称“领相”。

    领议政之下为左右议政,俗称“左相”和“右相”,与领议政同为正一品。

    议政府之下有六曹,相当于明朝的六部。

    其长官称判书,相当于明朝的六部尚书,除了制度外、朝鲜的律法也是使用《大明律》,甚至连军事屯垦制度也是完全套用。

    因此明朝官员来到朝鲜后,并不会因为官职的复杂而头疼,因为这不过是明朝的翻版罢了。

    由于朝鲜之役,朝鲜官员和百姓对明朝都有极大的好感,甚至多次写下“再造藩邦”,而杨镐作为当时朝鲜之役时的主战派,虽然实力不行,但架不住舆论的推动。

    他在朝鲜的地位,仅次于万历皇帝,甚至为万历皇帝立庙时,都要将杨镐的画像放入庙中。

    因此、杨镐的到来,引起的是整个京畿道百姓都前来夹道相迎的场景,十数万百姓在汉江两岸眺望大船,试图看到他们心中的“英雄”。

    百姓和文武官员都十分高兴,但唯独有一人高兴不起来,那就是朝鲜国王李珲。

    尽管他的脸上尽量的摆出笑容,但明眼人都知道,这不过是“面具”罢了。

    没有哪一个王会愿意头顶突然多了一个能和他平起平坐的人,如果这个人的声望比他还要高,那就更让人头疼了。

    偏偏杨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而这样的一个人,还被明朝以巡查为由,派来了朝鲜,一副要常驻的模样。

    这就代表、日后他李珲头顶,就一直有一个等同于太上王的男人了。

    “砰砰砰!

    !”

    火炮齐鸣,一时间震动的让在岸边的朝鲜君臣、以及无数百姓畏惧缩了缩脖子。

    彷佛是警告、又像是喝彩一般,由十四艘新式武装货船组成的船队抵达了汉江码头,来往的民夫都不需要官员指挥,便主动抓住了明军抛下来的绳索,高兴的将大船固定在了码头上。

    铁锚被放下,这时所有人才看到了新式武装商船的高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