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章节正文阅读

家兄朱由校 第四百三十章 风云际变(2 / 2)

作品:《家兄朱由校

    只是数秒,朱由检询问,王承恩回答,魏忠贤破防,朱由校惊愕。

    四人各有表情,而朱由校更是表情复杂的看向自家弟弟:

    “这全部送下来怕是三百万两都不止了,弟弟这个大婚若是多办几次,恐怕半个国库也就出来了……”

    “……”朱由校的话让殿内安静,但朱由检不紧不慢的抬起茶杯抿了一口:

    “确实……”

    他没有什么解释,但朱由校心知肚明。

    他清楚自家弟弟是在提醒自己,他已经功高盖主,封无可封了。

    朝中上下,大部分人都送上了堪称丰富的礼单,这也足以说明齐王府的势力。

    旁人拿到礼单,根本不会让皇帝知道总数,但朱由检却明目张胆。

    他这一举动很简单,就是想让朱由校警惕起来,因为时局对他很不妙。

    朱由检不怕自己造反,他怕别人替他造反,更怕自家哥哥毫无防备。

    若他在京城,自然可以保护自家哥哥,可眼下他即将出征,那朱由校的安全就成了问题。

    朱由检的意思很清楚,朱由校也懂得,因此他面露难色:

    “犁庭建虏,这事情交给熊廷弼如何?”

    “非我不可……”朱由检摇头回应。

    洪承畴想的和朱由检想做的很接近,他必须出征,让功高盖主这四个字停留在他一人身上,不然其他人就会有危险。

    “封无可封,赏无可赏,诸臣可杀”这种事情不能出现在他们兄弟二人身上。

    朱由检清楚自家哥哥对自己的信任,因此由他成为这个人,便是最好的选择。

    哪怕朱由校嘴上说着不会怀疑别人,但他心里始终会想。

    想法就是种子,终究会生根发芽。

    朱由检的功绩越大,诸将就越安全。

    他要保全诸将,也得保全自家哥哥。

    眼下的他就像个媳妇,上面有公婆要孝顺,下面有子嗣要安抚,两者都离不开他,他一离开就会生变。

    朱由检已经想好了,只要齐国的建设走上正轨,他就从黄龙开始,一个个的把诸将调往齐国养老。

    这对诸将,对朱由校,对朱由检自己,甚至对大明,对齐国都是最好的安排。

    “殿下,杨文岳来了信,信里他说,他已经命人在苦兀(库页岛)驻兵一营,派数万劳工开垦当地。”

    气氛正凝固时,王承恩打破了僵局,并继续说道:

    “另外他还派船队前往了北亚墨利加,发现了前往此地的暖流。”

    “据杨文岳所说,走暖流前往北亚墨利加,大概只需要二十日的时间,便可抵达殿下您所说的北亚墨利加从北向南的第二个补给站。”

    “杨文岳询问,是否放弃前往勘察加,和其它两个补给点,直接走暖流前往北亚墨利加。”

    “如果是这样,那他现在就可以组织劳工去开垦北亚墨利加,大约只需要四年时间,便能开垦出十余万亩耕地。”

    杨文岳麾下的船队发现了北太平洋暖流,这是朱由检没有想到的。

    不过这条暖流的发展,配合蒸汽机船和拖拉机等物,应该能实现三十天左右将南直隶百姓迁移至北亚墨利加。

    当然,如果是这种迁移,那恐怕得按照一船人和粮食,外加一船煤炭,两船水的配置,才能实现跨越北太平洋的迁移。

    这么一来,迁移成本会增加不少,但时间会大大缩短。

    “按照杨文岳的估计,从南直隶迁移百姓前往齐国,需要多久?花费几何?”

    朱由检端起茶杯抿了一口,朱由校听得心里一沉,而王承恩仔细看了看杨文岳的手书,随后才道:

    “用眼下九千料的大船,从松江府出发,杨文岳估计要六个月左右。”

    “迁移一个人的费用是二两银子一人,不算迁移银的话……”

    说到迁移银,王承恩隐晦的看了一下皇帝。

    迁移银制度虽然是朱由检定下的,但收不收得看朱由校。

    “这就不……”

    “迁移银要交。”不等朱由校说完,朱由检便抢先开口:

    “规矩既然定下了,那就需要遵守执行。”

    “迁移北亚墨利加的迁移银,就按照迁移利未亚一样的标准,一人五两。”

    朱由检开口给自己定了规矩,王承恩闻言便回应:

    “那如此的话,迁移一人就是七两银子了。”

    “会不会太多了些?”朱由校略有不忍,而朱由检摇了摇头:

    “以我的俸禄,足够每年迁移两三万人。”

    “另外这礼单的银子,就足够迁移几十万人了。”

    “时间还长,臣弟不急。”

    朱由检的话让朱由校闭上了嘴,因为时间这一点确实拿捏住了他。

    他想自家弟弟在大明待久一些,那按照自家弟弟的俸禄,估计得十年才能迁移二三十万人,算上礼单也就百万人。

    “非三百万人”不就藩,这可是朱由检答应过朱由校的。

    这么一想,如果仅凭俸禄,那朱由检得八十多年才能迁移三百万人去齐国。

    “我要不要降一降弟弟的俸禄……”

    朱由校在心底暗暗想了想。

    “就按照杨文岳的想法做吧,直接从第二个补给点开始开垦,登录的当地便取名为“金山”,让杨文岳好好操办。”

    在朱由校作想的时候,朱由检对王承恩吩咐,王承恩也作揖应下,紧接着朱由检继续问道:

    “前线的粮秣准备如何了?”

    “泰宁府入冬前,已经运入八十二万石米,辽东目前存有七百三十万石米。”

    “瀛洲的粮食还在运输,估计开春前,辽东和泰宁的粮食可以保持在八百万石左右。”

    “御马监也和泰宁三府的牧民商量好了,借调挽马、驽马二十万匹。”

    “若马匹死去,由御马监按照六两一匹补偿,受伤按照伤情补偿。”

    “算上上直和东军都督府的挽马、驽马,这一战准备了四十二万挽马、驽马。”

    “草料已经储备一千八百万束,豆子一百二十万石。”

    “算下来,够吃五个月。”

    王承恩把御马监在前线的准备一一说出,以至于众人都看得出朱由检为了这一战,到底准备了多少。

    “这一战犁庭扫穴,战后估计能缴获二百余万耕地,将奴儿干之地彻底拿下。”

    朱由检听完汇报,特意对朱由校说了一下他的规划。

    “北直隶和山西的人口有些多,打完多迁移一些也好。”

    朱由校虽然不知道大旱还会继续,但大明每年为北方粮食烦恼的事情,他是很清楚的。

    南方每年运送数千万石漕粮北上,基本还没到边关便被百姓抢购一空。

    这种现象在明初是很难见到的,因为当时北方人口不足南方的三分之一。

    如果北直隶和山西的人口都稳定在六百万左右,而军队的粮食由海外供应,那北方也就不需要太多漕粮了。

    “迁移百姓去奴儿干,还是得靠火车。”

    朱由检微微颌首:“当地苦寒,开垦成本不大,但时间太短,一年只有一半的时间可以开垦。”

    “我准备把蒸汽拖拉机按照村落下发给当地的百姓。”

    “用这些机器,一年就能粗耕上百亩,按照六个工厂的生产速度,只需要两三万人操作,关外每年能新开垦数十万亩耕地,以此类推增加。”

    “估计十年后,奴儿干和泰宁三府的耕地能有数千万,乃至上亿亩耕地。”

    朱由检这话有些惊世骇俗,配合他那波澜不惊的表情,让根本不知道拖拉机为何物的魏忠贤将信将疑。

    反倒是朱由校,他十分相信自家弟弟的话,并且举一反三道:

    “弟弟说少了,若是工厂不断扩建,恐怕十年后,国朝要增加数万万亩耕地。”

    “倒也差不多。”朱由检笑了笑,继续抿了一口茶。

    他之所以笃定,是因为有例子可以借鉴的。

    历史上的老美就靠着播种机、割草机、脱粒机、钢犁等一系列农业机械,将美国的耕地从十九世纪初的十亿亩耕地,发展到了十九世纪六十年代的二十五亿亩,每年新增两千多万亩。

    这还是没有蒸汽拖拉机的情况,按照大明眼下的情况,五十年最少能从九亿亩不到的耕地情况,增长到最少三十亿亩。

    如果算上南亚,利未亚,南北亚墨利加的宗藩体系情况,耕地面积差不多可以达到近百亿的程度。

    以欧洲的粮食自给率来说,仅凭贸易战,大明就能凭借宗藩体系的体量将对方压死。

    当然,这前提是大明的工业化进程不能被中断,因此大明的皇帝成为了工业化最大的变数。

    想到这里,朱由检看了一眼朱由校,心里也想到了自己的那个大侄子朱慈燃。

    稳好两代人,大明即便最后中断工业化,其体量也足够汉人吃上百年的老本。

    “弟弟的大婚定在了十月三十,你我再在这里休息几日,随后便回京准备大婚吧。”

    朱由校提起了朱由检的婚事,而他也是将手中茶杯放在了桌上,表情淡然:

    “此事,由哥哥做主便是……”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