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章节正文阅读

家兄朱由校 第四百三十四章 齐王冠礼(2 / 5)

作品:《家兄朱由校

    十一年忙于政事,疏于礼宴,眼下总算能歇一歇,体验体验了。

    “殿下的排场可比当年万岁大婚的还要大。”

    王承恩笑着开口,朱由检也微微颔首。

    朱由校是天启元年时大婚的,当时内帑不足,只调用了不到六十万两银子。

    六十万两银子,作为皇帝的大婚来说,是略微有一些寒酸的。

    但需要知道,当时朱由检给秦戚两家的军饷也不过二十两,而当时两家兵马只有七千人,算上各种用度也不过二十万两。

    因此,在当时来说,能动用六十万两大婚,已经是相当不错了。

    不过此一时彼一时,经过朱由校十一年在位,朱由检六年新政的革新,大明的财政状况大大好转。

    虽说朱由检下令只能用三十万两银子,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顺天知府和宛平、大兴两县县令借口冬至,于是提前准备了一百二十万盏鱼灯,布置在了内外城中,使得整个京城张灯结彩,仅此一项便花费数千两。

    加上提前一个月开始的修补路面,清理沟渠垃圾,不得产生异味等举动,实际上顺天府为了朱由检的大婚就花去了近万两银子。

    这还仅仅是顺天府自己的准备,而礼部更是从户部调走三万两银子,在民间兑换成钱,准备了三千万枚铜钱,用作喜钱。

    这些喜钱会装在红包之中,在过路时发给百姓,每个红包两枚铜钱,对照成双成对。

    除了礼部和顺天府,工部也出了人力物力,把齐王府修葺、粉刷了一遍。

    还有五军都督府,他们抽调了附近六营拱卫营,配合骁骑卫,从齐王府门口一直排到了大明门门口。

    到了大明门里面,还有皇城三卫等着朱由检,进了太庙后还有大汉将军。

    之后及冠结束,准备大婚时,拱卫营也会站在内城的主要街道,等待车驾绕行内城一圈后,护送车驾返回齐王府。

    至于内廷,张嫣准备的鞭炮就不用多说,到了晚上还会组织一场长达三天夜晚的烟火会。

    这次的烟火会,内帑出银两万两,采买了八十万斤烟花,折合四百八十吨烟花。

    光奢华是不够的,朱由检贵为天之骄子,大婚虽然需要庞大的场面,但他是大明的齐王殿下,不是乡下的土财主。

    因此,他的大婚不光要在场面上宏大,还需要在很多细节和礼仪上下功夫。

    首先,在确定他的王妃是谁的时候,礼部就已经派遣官员去到宗庙和天坛地坛去告慰了大明十四位先帝。

    之后,礼部前往王妃袁禧嫔家中,向袁府定亲,并在定亲的时候进行了纳吉,纳徵和告期三种礼仪。

    所谓纳吉乃是明代婚嫁礼法第三礼,主要就是男方通过询问女方八字然后进行占卜,并将占卜结果告知女方,然后定亲的礼仪。

    纳徵则是送彩礼的礼仪,这一点礼部都没用齐王府的银子,就直接从内帑准备了价值五万两的金银珍宝充为彩礼,送给了袁府。

    袁府也准备了相应的嫁妆,但比起礼部的阔绰,他的嫁妆显得不值一提。

    至于最后的告期,则是挑选黄道吉日出嫁的日子。

    朱由检得知自己十月三十大婚的时候,礼部实际上已经完成了大婚三分之一的流程。

    唯一让齐王府的王承恩、杨媛爱等人有参与感的,便只有接下来的迎娶工作了。

    今日天还未亮的时候,杨媛爱就带人进宫,在张嫣定下婚礼举办的地点设置王座,制桉,节桉,卤薄(结婚时候的仪仗队册子),彩舆(婚轿)等等物件。

    礼部的官员也早早的将各地方官员、各使节、各藩属国送来的礼物摆放在朱由检即将举行婚礼的大殿台阶上面。

    诸如黄龙、卢象升、戚元辅等距离遥远的礼物,礼部也从户部借调等同价值的金银摆放,在婚礼结束后奉还。

    这次朱由检大婚的地点是武英殿,而武英殿上的道路和台阶已经铺满了珍宝金银,可谓黄金白银开路,奇珍异宝做花。

    不过虽然心里知道了,但这些场景他还没见到。

    端着椅子坐在王府门口,不免有些寒意。

    朱由检接过了曹化淳递来的暖手铜炉,等了大约一刻钟,礼部的人才策马而来,对朱由检遥遥拱手:

    “请殿下往太庙而去!”

    没有回应,朱由检起身将暖手炉递给曹化淳,紧接着熟练地翻身上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