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章节正文阅读

家兄朱由校 第四百八十三章 烈属安家(2 / 3)

作品:《家兄朱由校

    李定国见状,当即走到了朱由检的身旁,为朱由检添茶倒水,看着他处理奏疏。

    “今日开学,有什么不一样吗?”

    朱由检处理好一份奏疏,放在了旁边的托盘上,李定国听到询问也将今日的所见所闻给说了出来。

    听着他口中的见闻,朱由检也刚好想起了环卫工的事情,因此不由向王承恩问道:“承恩,眼下国朝环卫工有多少了?”

    “回殿下,具体的记不清了,但上个月工部送来的文册里,大致是二十四万人。”

    王承恩给出了一个大概的答案,朱由检听后不由颔首。

    环卫工这种工种,目前之服务于县城,而大明的县城至今不过两千二百余县,也就是每个县只有一百一二十个环卫工。

    当然,一些小的县用不了这么多人,用人比较多的还是如北京城、南京城和扬州城、苏州城、杭州城这种大城。

    例如京城的大兴、宛平两县一百二十六坊就有环卫工六千多人,南京城则是更多,朱由检记得有七千多人。

    随着天下太平,不止是北京城人口增加,占地面积本来就很大的南京城人口增加的更快。

    天启元年北京不过八十余万人口,南京便已经有一百二十万,到了天启十年,北京人口突破一百三十万,而南京直接冲到了一百八十二万。

    南京城能容纳这么多人口,朱由检倒是一点不奇怪,毕竟明南京城本来就是封建王朝城区之最,整个城池的城区面积就达到了二百三十平方公里,容纳一百八十二万并不奇怪。

    以朱元璋留下的南京城底子,以明代的建筑风格,即便容纳二百万人都十分轻松,若是修建高楼大厦,恐怕五六百万也不在话下。

    以南京的底蕴,只要大明朝不亡,那任何一个城池想要超越南京都不可能。

    无他,全因朱元璋的墓在那里,加上两京制度,可以说,不管从政治、礼法、还是经济,北京都不太可能超越南京。

    至于后世的魔都,这一世的松江府,恐怕有南京在身边,它只能作为南京的一个前哨港口城池了。

    当然,如果齐国崛起,并且成为大明最大的贸易伙伴,那么松江府的地位还是会提上去。

    不过这种地位的提升,很有可能会导致应天与松江府成为一个经济圈。

    也就是不管怎么说,长三角的经济圈注定要形成,无非就是从一超多强,便成为两超多强罢了。

    想到这里,朱由检都很好奇以后得大明经济会是个什么模样。

    只是好奇归好奇,眼下倒是有不少事情需要他解决。

    “让皇店列一份京城,还有各省的物价单在半个月内给我。”

    朱由检向王承恩交代了起来,而他这一举动让王承恩心里一紧。

    他知道,自家殿下恐怕要开始释放金融司的那几千万两黄金白银了。

    “奴婢领命……”

    王承恩应下,随后准备去和曹化淳商量这件事。

    也就在他转身准备去商量的时候,西安府长安县的银行门口也出现了三道身影……

    “这里应该就是银行里,赏银铁卷应该就是在这里兑换。”

    当朱辅炬的声音响起,他也随即转头看向了身后的那两道人影。

    那是他最后送出骨灰的那一家,而当初的那个同袍遗孀,也就是此刻张李氏,正带着自家十二岁的长子站在朱辅炬身后。

    他们不懂什么是银行,因此不知道怎么兑换自家丈夫、父亲的抚恤银和赏银。

    当然,朱辅炬也不懂,但他正好要兑换赏银,然后休息几天就前往宁夏,因此当张李氏母子二人找上门后,他也乐于驾着马车带二人来到了这西北第一城的西安城。

    和京城还有绝对多数重城一样,西安城也是有两个县组成的,一个是长安县、一个是万年县。

    不过从唐朝开始,万年县被改名为咸宁县,之后宋元明三朝都继承了地名,也没有再改回去。

    朱辅炬在军中看过关于西安府的书,所以此刻的他看着银行招牌的“大明长安支行”几个字,不免有些有些唏嘘。

    “走吧。”

    看了看造型迥异的银行,朱辅炬对张李氏母子交代了一声,然后就带着他们走进了银行。

    银行之中没有什么人,因为还不对百姓开放,因此能出现在这里的人,基本都是在朝廷里面挂了职的。

    所以,当朱辅炬一出现,一个坐在门口的从九品官员立马上前作揖道:

    “敢问……”

    “宁夏营军需官朱辅炬,此次前来是兑换赏银的。”

    朱辅炬没有客套,而是从怀里拿出了五军都督府的擢升文书。

    “将军这边请……”

    见到来人是正八品的军需官,这名官员也不敢怠慢,连忙带着朱辅炬等人赶赴一个玻璃窗台。

    老实说,这是朱辅炬等人第一次看到这么大块,也是这么清晰的透明玻璃。

    “兑换赏银的。”

    他们在打量着“昂贵”的玻璃,而那名官员也和柜台后面的一名次九品官员交代了起来。

    等交代结束,这名官员才转身笑着询问道:“敢问将军,可有入伍铁牌和赏银铁卷?”

    “有,不过我们要兑换两个人的,这是我同袍的遗孀,她也要兑换赏银和抚恤银。”朱辅炬解释着,同时张李氏也把自家亡夫的入伍铁牌和赏银铁卷,以及官府发的阵亡文书拿了出来。

    朱辅炬接过,连带着把自己的东西一起递了过去,而那名官员也把东西检查了一下。

    入伍铁牌很容易仿制,但是拥有简单变色油墨的阵亡文书,以及用液压机压出来的赏银铁卷,这是这个时代无论如何都仿制不了的东西。

    因此,简单的看了看后,这名官员便把东西推入了柜台,由柜台内的次九品官员再度检查,随后这名次九品官员才起身走向了后方的铁门。

    朱辅炬看着对方,而从九品官员也笑着解释道:

    “没有什么问题,他已经去点数了。”

    “嗯……”朱辅炬觉得这种异于钱庄的模式很新颖,就是不知道能不能推广。

    不过不等他想清楚,便见到那次九品的书吏和另一个人,两人抬着一个大木箱从铁门中走出,并将木箱摆在了柜台的椅子下面。

    接着,这名官员开始拿出大钳子和钱秤,随后抬头询问道:

    “敢问将军,要一两的散银,还是十两,一百两都行?”

    “我要一百两的,他们就给一两的吧。”

    朱辅炬考虑了一下自己要去军营,买卖也是比较透明的,因此拿一百两的倒没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