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章节正文阅读

家兄朱由校 第六百三十九章 摸着弟弟过河(2 / 2)

作品:《家兄朱由校

    “不过就算如此,哥哥还是得把握好,不要一口气发行太多纸币。”

    朱由检怕自家哥哥印钱印舒服了,日后没钱就想着印钱,因此给他提了一个醒。

    对此,朱由校点了点头,与朱由检细说起了经济的问题。

    其实对于大明这种大一统王朝,完全可以用国家信誉来印钞,完全不需要使用金本位和银本位。

    但这样的制度,一旦遇到不懂经济的君主,其结果就是宝钞第二。

    绕是朱元璋这样的人,也抵不过印钞那么痛快的事情,何况后世子孙。

    因此金本位算是朱由检告诉以后历代皇帝的一个底线,一个不会导致纸币崩溃的底线。

    金本位的优势就在于货币不会被超发,因为一国的黄金储备是有限的,且很难快速增加,通货膨胀极低所带来的以货币为形势的财富的永久保值。

    这看上去很完美,对朝廷也很有约束力,但金本位的弊端也很明显。

    金本位的弊端很显然,货币不能超发是因为全球金子总数是固定的,这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几乎所有的贸易,小到企业间大到国家间,都会是零和博弈。

    假设一个国家源源不断对其他国家逆差,那么本国的资本和财富将源源不断的减少,这必将导致各国对进出口的种种限制,各国家都会出台鼓励出口倾销和限制进口的政策。

    各国之间的贸易必然是是扭曲而不公平的,由于贸易是零和博弈,所以各国只能发挥其绝对优势而实现不了比较优势,资源的配置永远都无法出于相对较优的状态。

    另外,金本位所带来的降低通胀也不十分有效,长期来看,通胀确实被保持在了一个较低的位置,但是短期波动往往很大。

    假设一国在其境内发现了新的金矿,那么将导致近几年内通货膨胀极具增大。

    这么一来,每个国家的财富增长不是凭其技术优势,而是在于运气看谁的境内金矿更多,这也不符合资源配置更优带来生产力的初衷。

    再把视线转回到一国之内,由于一个国家的黄金储备也是相对恒定的,导致经济很难快速发展。

    新兴产业的出现从而带来经济增长需要大量的货币作为初始资本,然而由于经济繁荣发展而货币总量不变,使得货币的价值越来越高。

    在这种局面下,所以人都更倾向于持有货币,从而出现惜贷、借款难的问题。

    此外,金本位还牵扯了政治问题,它让朝廷对经济干涉力度弱,无法有效监管。

    这样的局面中,一旦经济发展市场出现瓶颈,朝廷无法救市,只有财政政策而无法使用货币政策的种种弊端,所以信用货币就应运而生了。

    信用货币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超发,而且在某种意义上是无限的超发。

    这样的现象使得国际贸易不再是零和博弈,“共赢”成为了可能,贸易的双方都可以从贸易中获利。

    朝廷有了货币政策可以使用能够更好地管控经济,因为信用的存在可以使新兴产业得到注血。

    由于持有货币会造成贬值,所以人们更倾向于投资,这有助于提高生产力,带动经济增长,优化其资源配置。

    至于信用货币的缺点从目前来看也比较明显,它最大的缺点也是货币可以超发。

    这就导致如果朝廷出于某种原因有意或无意的操作不当将造成巨大的通货膨胀。

    也导致如果操作不慎还会造成通货紧缩,这将对经济体造成毁灭性打击,还有就是泡沫问题。

    某种意义上,泡沫问题也是由于通货膨胀的广泛存在而带来的。

    由于货币本身会贬值,所以人们倾向于持有资产,这种被创造出来的需求催生出了大量泡沫,使标的物本身价格偏离其内在价值。

    还有就是信用本身是无形的,无法传承也无法保证,不像黄金是货真价实存在的抵押物。

    毕竟信用本身的存在是基于个人、组织乃至国家用以往的交易记录和其偿付意愿来决定的,并不完全依赖于其有多少资产可以抵押或者已经抵押了。

    这就导致一旦出现道德风险或天灾人祸,所有人都无法全身而退。

    明初的宝钞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因此对于重新中兴,还没有培养起来百姓对朝廷信任度的天启朝来说,金本位是必须踏入的经济领域。

    另外,天启朝的黄金增长速度是十分迅猛的,而身处宗藩体系下的各国和大明也属于一个联盟。

    在经济上升期,宗藩体系下的各国都不会出现问题,一旦遇到下行期,那就有可能会内部分解了,毕竟太多藩国境内没有金矿。

    不过,只要大明保持强势,各国统一使用天启通宝,那一些小的经济下行问题还是可以解决的。

    至于大的经济问题,甚至大到足以瓦解宗藩体系的经济问题……

    在它们没有出现前,朱由检个人也很难想出办法,毕竟只有出现了问题,梳理清楚才能解决问题,这和政治是一样的。

    明代中后期的问题在朱元璋、朱棣这样的人看来很容易解决,但他们不能活着看到问题,所以这些问题无法被后代解决。

    朱由检唯一的优势是他清楚世界趋势,因此他留下的文册,几乎涵盖了大明未来四百年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该如何解决。

    它的作用就是减少了许多弯路,让大明可以一直走直线。

    不过问题在于,他书写的再好,也得皇帝能理解才行。

    诸如眼下,朱由校看着朱由检把《总纲》写出来,但他依旧没有吃透其中金本位和信用本位的问题。

    只是作为一个皇帝,他的直觉告诉他,经济问题是他必须学懂的问题,因此他才每日与朱由检讨论,让其解惑。

    这一次朱由检也如往日一样替朱由校解惑,而听完后的朱由校也摸着下巴说道:

    “按照弟弟的说法,只要经济一直保持上升期,那宗藩体系就难以瓦解,大明依旧是天下共主。”

    “只是应该如何一直保持经济上升期?”

    朱由校询问朱由检,对此朱由检把《总纲》翻到某一页指着说道:

    “想要经济保持上升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科技创新,让新兴产业不断出现,不断创造就业,满足百姓就业问题。”

    朱由检采用了最通俗易懂的话,甚至举例子说道:

    “如果没有蒸汽机,那蒸汽机工厂的工人会怎么办?他们只能在田地里刨食,或者进城做工。”

    “但哥哥你也知道,诸如天灾暴发,大量人口涌入城镇,而没有工作的时候,他们会做出什么事情。”

    “经济问题就是一个朝廷最大的问题,如果百姓安居乐业,有工作,有饭吃,能丰衣足食,他们自然不会寻求造反。”

    “蒸汽机工厂,水泥厂,化肥厂,饲料厂,自行车厂,橡胶厂……”

    朱由检念着一个个工厂的名字,最后说道:

    “国朝现在有一百二十二个工业区,五千七百三十六个工厂。”

    “这些工厂所生产的东西都是大明未曾拥有而眼下最受欢迎的产物,这就是新兴产业。”

    “这些工厂的出现,解决了大概三百万的就业,养活了三百万个家庭。”

    “往小了说,养活三百万人,往多了说,那就是一两千万人。”

    “工人越多,农民就越少,而农民少,个人持有土地就会增多,积攒财富也就更容易,对天灾人祸的抵抗力也就更强。”

    “一个工人,以国朝工厂最低十文工钱每日来算,加上节日补贴,一年基本能保持四两的收入。”

    “这还是纸面上,实际上国朝工厂的工钱基本是二十文到六十文,加上节日和补贴,工人的收入基本在八两到二十五两。”

    “八两银子,这可以买最少十六石米,而十六石米的产出需要最少十五亩田地,能养活最少四个人。”

    “也就是说,每增加一个工人,就能养活四个人,而每户百姓家中若是能有两个工人,那基本可以隔三差五的吃肉。”

    “我说这些,只是想告诉哥哥,除了开垦耕地,国朝还有很多手段能让百姓安居乐业,其中科技创新导致的新兴产业就是最大能够让百姓安居乐业的存在。”

    “因此,哥哥万万不能荒废军备院的研究,不仅不能克扣经费,还得在经济增长变慢的同时逐年加大投入。”

    朱由检说了那么多,就是想要自家哥哥一直关注科技创新。

    “弟弟放心,我会一直在意军备院,一旦有了不错的创新,也会大力扶持的。”

    “至于燃哥儿那边,我也会好好交代,把弟弟的话原封不动的告诉燃哥儿。”

    朱由校听懂了朱由检的话,虽然他不知道怎么扶持新兴产业,但他会学啊。

    他弟弟扶持的办法就是大力建厂,通过皇店来贩卖东西,然后创造需求来继续扩建工厂。

    他弟弟这么做,那他照学便是。

    更何况,自家弟弟日后去了齐国,恐怕也会创办类似军备院的存在。

    只要齐国大力投建某种工厂,那大明跟着照学便是,以大明的体量,一旦开始仿制,那创造的就业岗位恐怕能让齐国望洋兴叹。

    就是这么做,多少对自家弟弟有些不道德……

    想到这里朱由校心虚的看了一眼朱由检,朱由检还毫无察觉的在说着关于科技创新的好处,生怕朱由校某天对科技创新失去了兴趣。

    殊不知,他这好哥哥眼下已经开始惦记起了他,日后都准备摸着弟弟过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