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家兄朱由校 / 章节正文阅读

家兄朱由校 番外篇(七)大明国际法(2 / 3)

作品:《家兄朱由校

    许多人在这期间想到了齐王执政时期的开明,涌现许多赞美齐王时期的诗词,同时也拖家带口的迁移向齐国。

    由于当政的官员大部分是齐王时期的百姓和学子,因此大部分人即便发现了这个事情,却没有一个人主动提出。

    直到天启三十二年七月,户科都给事中姚启圣上疏,朱慈燃才发现过去半年时间,迁移齐国的人口达到了四十七万,比天启三十一年翻了两倍。

    不过对此,朱慈燃并没有下政策制止,而是叫停了强行迁移的政策。

    事后,经过户部尚书孙可望的统计,过去一年的时间,浙江、江西两省被强行迁移七十二万户,二百九十二万人。

    截止天启三十二年十月,南直隶人口两千六百四十余万,浙江两千二百余万,江西一千八百六十余万,三省合计六千七百余万,

    虽然仅是不到三百万人口的迁移,但江南三省的人均耕地还是达到了人均三亩。

    只不过这次强行迁移导致的结果就是民间开放的风气被进一步打破,百姓对朝廷的信任进一步下降。

    冬月,齐王朱由检写了一封家书给朱慈燃。

    信中朱由检建议朱慈燃不要太着急,毕竟他还年轻,而且现在江南占大明的经济比重在进一步下降,完全可以温水煮青蛙。

    看过朱由检的家书后,朱慈燃也将江南的移民政策改回了朱由检时期的自主政策。

    身处江南的朱慈烺将政策改回时,江南百姓欢欣鼓舞的情况写给了朱慈燃。

    朱慈燃看后沉默不语,随即下令蠲免江南三省农业税一年,同时在《大明报》亲自写信向江南百姓赔罪。

    同时,作为皇帝的朱由校也受到儿子的牵连,不得已下了罪己诏。

    朱慈燃成功用实践知道了自家叔父的政策才是最正确的,可是他的试错成本太高了。

    三年的时间和一年的江南农业税,以及皇帝的罪己诏……

    如果朱慈燃不是监国太子,这份代价已经足够断送一批高官的政治生涯。

    经此一事,朱慈燃也在对各种政策更改上变得更为谨慎,不再对朱由检时期的政策做出更改,而是以打击贪腐,整顿吏治来维护政策。

    这样的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民间的百姓很快忘记了朱慈燃之前所做的错事,反而再度歌颂起了他和皇帝。

    这样的表现,也被常常周游天下的朱慈烺所记载,以家书的方式,每周送给朱慈燃。

    在这样的局势下,天启三十三年平稳渡过,而世界各国的局势也在发生变化。

    过去几年里,在大明的支持或者不支持中,世界各国都经历了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事情。

    英国克伦威尔联合威尔士地区的工人和农民,艰难的抵抗着查理一世的王军。

    期间苏格兰再度叛乱,查理一世面对两面作战的局面苦不堪言。

    恰好大明、齐国以天灾为借口,减少了对英国的支持,流入伦敦港的货物量从每年的十二万吨降低到七千吨。

    这样的变化使得英国国内的物价飞涨,居民苦不堪言,民间反战态度愈发高涨。

    为了避免国内爆发叛乱,致使国家陷入三面作战,查理一世不得不降低了战争的频率。

    同时,欧洲大陆上的局势也变化无常。

    大明减少了对西班牙的支持,物价开始缓缓增长,而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荷兰、葡萄牙、瑞典、丹麦等国的民间厌战声音也越来越大,两方阵营的战事也从天启三十一年开始陷入了漫长的对峙。

    到天启三十二年时,在斐迪南三世的牵头号召下,无法继续作战的各国终于决定议和。

    对于欧洲的议和,大明和齐国有意阻止,但如果想要阻止战争,除非它们能拿出足够的物资来平稳各国物价,并让各国获利。

    如果是这样,那大明和齐国需要付出的成本就太大了。

    因此,在天启三十二年十月,大明派出礼部侍郎阎应元,齐国派出礼部侍郎张家玉参加议和,同时准备与各国签订贸易合约来维持大明在欧洲市场的利益。

    天启三十三年五月,张家玉与阎应元抵达维也纳。

    经过五个月的相互博弈和扯皮,欧洲各国在十月初七签订《维也纳和约》,同时大明和齐国也与各国签订了《维也纳贸易合约》。

    至此,为期三十五年的宗教战争宣布结束。

    对于世界来说,这场战争影响到了大明天启朝前十年的经济,导致了大明白银短缺。

    至于后面的二十几年,这场战争给予了大明和齐国以较小成本获得各国还在殖民地的机会。

    对于欧洲来说“三十五年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

    不过由于大明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帝国并没有在战争中被压制,因此相历史上的《维斯特伐利亚和约》,神圣罗马帝国麾下的许多附属国家依旧是其本身的一部分。

    这样的改变,让后世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的近代国际关系消失。

    与其一起消失的,还有欧洲的国际社会关系和欧洲国际法。

    取而代之的,是大明的国际社会关系和国际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