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从长平之战开始 / 章节正文阅读

第624章撤退消息入大梁(1 / 2)

作品:《从长平之战开始

车辚辚,马萧萧。

雄伟的函谷关依旧矗立在远处的群山之间,一队队铁骑在刺眼的阳光下,向着雄关的方向狂奔着。

铁骑的后方,是一个个巨大的步兵方阵。

数十万秦军已经在王龁的带领下回到了河西之地。

只是,眼看着函谷关完好无损的眼前,身为大军主将的王龁却一点也不开心。

早在王龁大军刚刚深入河东,尚未进入河西之时,攻击函谷关的赵军便已经得到了消息。也就在秦军挥军重新占领平山城的同时,孙崮已经带着赵军的骑兵冲出了河西的地界。

紧赶慢赶,回援而来的秦军还是扑了个空。

当然,这本就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甚至,连王龁也在行军之中想到了此时的窘境。

但即便是王龁想到了此时的情境,他也不得不率大军回援,因为赵军从头到尾就没有给过王龁选择。

这是赤裸裸的阳谋。

应该说,只有王龁撤离的周王畿之地,函谷关下的赵军也才会撤离函谷。

而陷入被动之中的秦军,想要准确把握赵军的行踪再予以阻击,实际是很困难的。自然,发生这样「无功而返」的情况,也就并不算意外了。

很快,秦国的大军便重新开入了函谷关内。

又一次,秦军没能带着满身胜利的喜悦,回到他们的故乡;又一次,他们带着遗憾和落寞回到了关内。

没有了胜利,也就没有了爵位的晋升,没有爵位的晋升,也就意味着家里的苦日子还要继续。

也因为这样的心理负担,整个秦军越是靠近函谷关,越是显得情绪低沉。

长此以往,恐怕整个秦军乃至秦国都要大受影响。

事实上,维系秦国上下稳定的重要条件,其实就是对外战争的不断胜利。只有不断的胜利,才能给秦国带来源源不断的利益。也只有源源不断地利益,才能让处于底层的秦国稍微在水生火热的生活中得到一点喘息的机会。

都说秦国亡于暴政,实际上秦国的暴政,不是体现在剜耳割舌劓鼻这样的刑罚上,更多的还是对底层百姓的剥削。

耕战模式的实质,就是将贫苦百姓最后的救命粮夺取过来,并以此为要挟,迫使百姓只能按照自己规定的方向去做事情。

只是已经收入了王族和贵族囊中的利益,又怎么可能再拿出来,于是对外战争的收获,便成了唯一能够弥补秦国百姓生存的物资来源。

耕战的体系让秦国的国力急速上升,对外战争的胜利,又反哺着这一模式。于是,在秦人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下,雪球越滚越大,所有人似乎都成重牟利,只不过,贵族牟的是利,而百姓不过是活的命而已。

暂时坐稳了奴隶的状态,让所有老秦人都逐渐忽视掉了秦法的实质,剥削的本质。

一旦秦国对外战争受挫,势必就会导致一系列的动荡,一旦局势发生动荡,势必就会影响到统治阶级的变化,就比如当年的阏与之战,直接就将不可一世的穰侯打落尘埃。

至于到了后来,始皇帝统一六国,仗已经打无可打,也根本无法再从他国获取更多的利益,自然是祖龙死而地分。

显然,在一场打败之后,秦军急需的就是休整和心理疏导,哪怕是一番口号呢!

只是,如今的王龁却已经顾不得这么多的「细枝末节」了。

他的身上如今压着太多的事情了。

最最重要的是,他给秦军所留下的下一代的核心将领——蒙骜,还在周王畿的宜阳城等着他的援军呢!

想要挥师再向东,函谷关的防御体系要重新整理,赵军的来路要尽快理清,河东、河西

两郡也要重新布置兵力,甚至关中、蜀中乃至于鄢郢之地的兵力都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这些,无一不需要他这位大秦的上将军参与其中,甚至是要提出具体的建议的。

可以说,赵军在河东河西这么一走,整个秦国的兵力布置体系,都需要重新地校核。千头万绪之间,也怪不得王龁没能留意到大军的气氛问题了。

当然,秦军到底是当世之强军,一时的失利,终究还打不垮这支钢铁一般的强军。

大军随即开入函谷关,王龁细细交代过一番防务之后,却也没有再函谷关再多停留,带着五十亲兵,一人双马便向着咸阳的方向狂奔而去。

即便身为大秦的上将军,要重新改变整个秦国的兵力布置,王龁还是没有这个权利的。

回到咸阳,面呈秦王,也只有秦王能够一锤定音。

好在的是,沿途收到来自宜阳蒙骜的消息,赵军忙着收拢周王畿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向宜阳进军的意思。

忙点好啊!

也就在王龁带着亲兵飞奔回咸阳的途中,魏国的都城大梁却是再度热闹了起来。

原来,秦军撤出周王畿之地的消息在不知不觉间就已经传遍了大梁。这里头当然少不了赵国暗卫的功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