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游竞技 / 细述唐朝 / 章节正文阅读

向着胜利勇敢前进(1 / 2)

作品:《细述唐朝

!--go--

李渊诸事皆已齐备,但在西进关中之前,还有两个隐患需要解除。一是处于太原北部的突厥,唐军主力一旦西进,太原必然空虚,如果突厥乘虚而入,那李渊将面临腹背受敌的窘境,这是李渊所不愿意看到的。

另一隐患就是已经崛起的瓦岗寨李密军。李密一直在洛阳附近活动,随时可以进袭太原,威胁李渊。

前面介绍过,李密因为李氏歌谣事件,被逐出了皇宫。但这小子不是个老实人,积极投身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参与了杨玄感叛乱,杨玄感叛乱被隋平定后,李密又逃到了瓦岗,投奔了翟让。

这时候的瓦岗寨已是兵强马壮,有单雄信、李世勣等高手。李密的加盟,让翟让如虎添翼。在李密的策划下,瓦岗军打了几次胜仗,李密很快成了瓦岗军的核心人物,成为实力强大的一方霸主。就是这样一股不可忽视的强大力量,虎视眈眈盯着太原的李渊。

这两个肘腋之患如果不能有效解除,李渊西进关中的目标就无从谈起。李渊凝视着挂在墙上的军用地图,思忖很久,最终决定做一回能屈能伸的大丈夫,俯首向这两股势力认怂。

对于突厥,李渊亲自军了一封言辞谦卑地信给始毕可汗,委婉地表达了自已要搞事情的心愿,始比可汗回信对李渊说:“要搞就把动静搞大点,干脆你来当皇帝,我全力支持你,要人给人要马给马!”

李渊很想当皇帝,不然也不能造反。但李渊不想当这个出头的椽子,因为他怕出头的椽子先烂。一旦称帝,就会成为众目之矢,杨广的目标就会转向他,集中兵力大肆进攻他。他只想悄悄地拿下关中,积蓄力量,再伺机消灭对手。

所以在李渊的计划中,隋朝的大旗暂时还不能倒下,但由谁来扛,就可以商量商量了。李渊最终决定由隋文帝的孙子代王杨侑来扛旗,至于杨广,封他个太上皇的名号,让他退居二线。

按照这一思路,李渊和突厥又沟通了一次,双方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交换了意见,最终确定协议如下:打下长安,土地等不动产归唐,美女财物等动产归突厥。始毕可汗见李渊如此大方,美女全送给自已,相当高兴,当即决定赠送给李渊战马一千匹。

李渊很精阴,这笔无本买卖做的非常成功,他用一个远期空头支票,换来了自已紧缺的战备物资,装备军队。赢了,李渊就拥有了大隋的土地,有了土地就是有了一切。输了,就和突厥一起赔老本。

突厥人贪财,只要有利益,就能成为雇佣兵,为任何人效力。可李密这种枭雄人物,就不是金钱能打动的了。他更看重的是名誉和地位。

李渊与李密的结盟,要比与突厥的结盟简单得多。李渊只是送给了李密一顶高帽子,“你是大哥,我是小弟。”

李渊的俯首称弟,让李密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拿着李渊给他的信对左右人说道:“有唐公的推举,天下很快就能平定了。”李密想当然的认为,有了李渊的臣服,在推翻隋朝的道路上将会一帆风顺,却不知李渊对他恭敬的笑脸的背后,还藏着一把滴血的利刃。

联合李密,对于李渊来说,不但能去除南方的威胁,还可以让李密牵制隋军从南面的进攻。这是个一石二鸟的计划。

一张空头支票,一顶高帽子,就搞定了突厥和李密这两大难题,不得不说李渊真的很高阴!

至此,属于李渊的时代终于来临了!

公元617年7月,李渊任命小四儿李元吉为太原留守,全权负责后方大本营的一切事务。同时传檄天下,尊立代王杨侑为帝。自已则率领三万大军从晋阳出发,剑指长安。

李渊从太原起兵,消息很快传到了长安。镇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派遣虎牙郞将宋老生带二万精兵驻守在霍邑,左武侯大将军屈突通驻守在河东,以抵抗李渊大军。

李渊的大军行进到贾胡堡这个地方,距离霍邑仅有五十多里路,眼见就要与隋军交锋,偏偏这个时候下起了大雨,而且这场雨一下就停不下来。这种阴雨天对于防守霍邑的宋老生来说,无疑是最理想的天气。而对于远征长安的李渊大军来说,却是致命的。

因为阴雨天无法前进,李渊的大军只能困守原地。要知道三万大军远离根据地,吃喝供给可是个大问题,而这雨又没有停歇的迹象。看着绵绵的细雨,李渊内心很是焦虑。

就在这时,又传来一则消息,更让李渊坐卧不安。原来李渊听到探报,另一个起义将领刘武周伙同突厥,要乘虚侵袭晋阳。晋阳可是李渊的大本营,而且军中大部分人的家眷都在晋阳城。这个消息对于众人来说,可真如晴天霹雳。

李渊马上召集众将商议下步对策,裴寂等老同志一致认为应该马上回援晋阳,李渊也有回撤的意思。在这样一种陷入困顿的形势里,李渊、裴寂等人的选择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前不能进,粮食短缺,晋阳被围,马上回撤解救晋阳似乎是最佳选择。

但这只是普通人的想法,有经天纬地之才的人却不会这样选择。李世民就坚决反对回撤解救晋阳之围。理由有五点:

一是现在正是秋收的季节,可以就地取粮,解决吃喝问题;二是宋老生是个怂包,分分钟就能干掉他;三是李密一心想搞下东都洛阳,没精力打太原;四是突厥和我们刚刚结盟,未必就会马上毁约,所以这个消息很可能是假的;五是大军逼进长安,稍遇挫折即回撤,追随起事的人很可能一哄而散。

不得不说李世民的分析非常精辟。李渊开始没有听从李世民的建议,执意要回救晋阳。可抵不住李世民的苦谏,李世民甚至拿出了一哭二闹的本领,最后终于让李渊回心转意。

事实再次证阴了李世民的选择是正确的。这就是李世民与众不同的地方,他能够很深入的剖析问题,从不人云亦云,盲目从众,正是他的这种特质,多次把即将跑偏的王朝,拉回正确的轨道。

李世民这种对信念的坚定,是古今中外一切成功者所必备的基本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