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洛氏典藏(2 / 2)

作品:《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这五十位都是我洛氏之中学问比较渊博之人,想必可以与诸位互相印证所学。”

!!!

百家众人简直惊骇莫名,洛氏这是静极思动?

实际上是因为洛氏要展示一下力量,天下文宗,百家魁首的地位不容动摇。

仅仅凭借圣人祖先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读书人。

看看孔家,哪个正经读书人会正眼看他,越是祖先厉害后人不行的就越被鄙视。

“诸位请吧。”

百家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伱,有些踌躇。

总说家学渊源,就是因为小时候的教育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洛氏这家学渊源可实在是太深了。

没人喜欢挨打。

山不过来,我便就山。

说是印证,其实是单方面的输出,主要就是针对那些各派之间有分歧的观点来讲述自己的理解。

洛氏众人一言一语,把百家众人说的一愣一愣的,感觉无比贴合经典。

尤其是不论哪一家的经典,都能给出自己的见解,还能举出无数自己根本没听过的例子。

谁能告诉我们,“成国”、“李国”、“容国”,这都是什么时候的国家?

这些国家根本没在圣贤的典籍之中出现过,洛氏为什么能把他们的史书翻出来?

然后众人都想起了一句出现在无数典籍中的话,“洛乃以布帛、兵戈、金玉置书、史。”

没人知道洛氏有多少藏书。

“关于这句话的解释,各派都有自己的理解,这是没有问题的,一句经典从诞生那一刻起,每一句解释实际上都包含着解释之人的想法。

谁能完全知晓圣贤的思想呢?

但既然你们孜孜不倦的想要贴近圣贤的思想,那任何一句话都要考虑当时的情况,甚至同一件事可能因为遭遇不同,心境不同就发生改变。

比如荀儒之间一直争论的这句话,第一次出现是在一百五十年前。”

一位洛氏子转头向两侧的侍女说道:“十九妹,你到守藏室中将荀子释解第五卷第九章节取来。”

过了片刻,侍女将书取来,这些书都是纸发明之后重新抄录的。

洛氏子将书翻开,说道:“先贤荀子并没有对这句话特别解释,但是在写下这一句时,当时先祖正在身侧,先祖有些感兴趣,于是有询问,荀子当时和先祖的对话之中谈到了一些见解,洛氏对这番话的解释都是从此而来,现在说与诸位。”

寂静!

死一般的寂静!

我们在这里分析线索,你直接翻监控是吧?

这是黑幕!

赤裸裸的黑幕!

“咕嘟。”

有人没有控制住内心的惊骇,咽下了一口唾沫,就像是一个开关一般,无数人倒吸一口冷气。

怪不得没人治春秋执政篇,这谁顶得住啊。

荀儒各家族人都麻了,没想到时隔一百五十年,竟然会遭遇老祖宗的背刺。

然后众人将目光投向其他诸派,众人刚刚还在乐,然后陡然一顿,想起来在场的众学派,没有能逃脱的。

尤其是春秋儒!

尊王篇是孔子写的,但写的是洛国史书啊!

这不被吊起来打?

这世上怎么会有洛氏这种家族啊。

真正的圣贤根本不担心这些,这些人还没有理解我注六经的意义,还处于六经注我的阶段,才会过于担心自己毕生所学被洛氏一触即溃。

就在这种寂静之中,洛氏开始点名,一个个的点过去,一场为了争夺天下第一学派的论战,变成了一场洛氏对众人的殴打。

最后洛盛还说了一句,“今日学宫的盛况,有五百年前最繁盛之时的风光了,都仰仗诸位啊。”

五百年,未曾变过!

————

在汉宣帝的积极参与下,元封昭城会议由一场民间自发组织的学术辩论转变成了官方的统治思想具现化。

学术思想的发展总是经历繁荣——分歧——对立——统一——繁荣的循环,是否能够弥合思想的分歧对立,为王朝选择恰当的统治思想,是统治者的责任之一。

汉宣帝意识到了这一点,他谨慎而小心,选择那些有利于国家的理论,使汉王朝杂乱的人心稳固下来。——《汉王朝兴衰史》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