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我欲将心为王战!(2 / 3)

作品:《祖宗保佑:我建立了千年世家

唯有洛氏大祭司,才知道洛攸要验证什么,她微微垂着头,掩着眼中的悲伤。

……

草长莺飞二月春,正是春忙时节,纵然是慕容承光这样的狂人,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发动战争。

蓟城城门大开,早就有人于道旁洒水清扫,城中的大道亦清理的干干净净,凛冬城派人出来实在是不容易,但商议结盟大业,还是要亲至。

慕容承光望着面前的颇为年轻的洛呈之,有些艳羡,自他与洛谌在普陀河相遇,到现在二十年了,洛谌都已经死了十年,他的鬓间也满是华发,再不复当年。

他认真的翻看着手中由洛呈之带来的国书,突然说道:“这一封国书没什么必要,不过是盟誓而已。

本王如今年岁渐高,这一战可能就是此生最后一次领兵出征,本王所想要知道的,是洛氏对此战抱着什么心态,会出多少力。

此战为素王而圣战,除了留守防御汉国的大军外,本王要亲率我燕国精锐北上,至少要大破鲜卑一大部才行,洛氏呢?”

洛呈之斩钉截铁道:“大王放心,此战我洛氏亦由父亲亲自征讨,三位洛氏子,敢战士精锐尽出,这一战就要将辽东扫荡一空,而后西进!”

将辽东扫荡一空!

听闻此言,慕容承光顿时叫好,当即就和洛呈之击掌为誓,相约出击时间,就在胡人比较虚弱的时间。

洛呈之一走,慕容承光当即便召开大朝会,小皇帝因病未曾参加,慕容承光站在皇位侧,望着殿下的所有人,高声道:“辽西王令:着大燕诸地士卒,汇集蓟城,鲜卑悖逆,征而讨之。”

来了!

殿中所有人燕国大臣都心中一惊,这对燕国来说,不是仅仅一场战争那么简单,同样是一场慕容氏对皇位发起最后冲锋的号角声。

魏武帝曹操这些年来一直都有些被诟病,就是因为他最后打输了,还以功高德厚去加冕。

慕容承光不想那样做,他要燕氏自己把皇位送过来,达成真正的禅位。

这需要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方向无非就是胡人和汉国。

在群臣看来,先前辽西王所有的备战都是准备打冀州,夺取黄河以北的土地,彻底成为天下第一诸侯。

但现在有洛氏襄助,辽西王看来是准备先打胡人,扫清后方隐患,以防止被汉国用“联胡灭燕”的战略打个措手不及,现在汉国不用,是传统观念还在作祟。

但现在洛氏的威望本就遭遇了巨大的打击,等到洛氏离开中原日久、汉国走投无路的时候,说不准就会有不肖子孙这么做。

毕竟不是谁都是那种能够慨然赴死的义士,对于很多人来说,活着才是最重要的事,无论何时都不会缺少这样的人。

经过这些年的征战,尤其是慕容承光这个实际上的君主每次大战都亲征。

燕国别的方面比起汉国和魏国可能差,但战争这方面,强悍至极,他总是亲自检阅军队,在燕国中,没有任何人敢于在军队上动手脚,他给予士卒的福利待遇同样很好。

在燕国中,士族的地位并不高,燕国或者说慕容承光所依赖的是战斗力强悍的燕胡贵族军事集团,而且燕国不是胡人国度,需要和士族合作,进行汉化来维持自己的稳固统治。

燕国有自己的经学世家,这些经学世家本就是军事集团的附属,进了中原依旧如此。

燕国大量剥夺属于士族的土地,同样是当初被汉国在冀州击败的一大原因,属于是被汉国和河北士族里应外合所击败。

但慕容承光在当政后,并未对这个策略有丝毫的改变,反而还将这一条彻底贯彻下去,在慕容承光看来,什么士族,把你们这些高傲的士族杀光,看你们还嚣不嚣张,他屠杀公孙氏就是因为公孙氏有些不适应燕国的政治法则,犯了慕容承光的忌讳。

拥有幽并二州的燕国,再加上不断从汉国中以及辽东胡人部落中掠夺的人口,如今的燕国兵强马壮,胡汉骑兵呼啸着聚集在慕容承光的大旗下。

慕容承光麾下有一支精锐部队,只有三千人,称之为“却邪军”。

加入却邪军很简单,以一敌十能活下来,就能够加入,至于活不下来,那就算是白死,这支军队的战斗力之强悍,无可比拟。

燕国的动作吓坏了汉国,以为燕国要发兵和汉国大战,汉国冀州各城的守将都开始不断地往奉高发书而去,通报着燕国的动向。

而后便收到了燕国的来信,或者可以说是一封嘲讽信。

“兹尔汉皇,我大燕军威滔滔,此番不过微动,便使尔社稷震荡乎?

尔不必有此畏惧,我大燕不向南,而向北。

素王神庙摧毁,鲜卑凶焰炽烈,三百八十年来,未曾见蛮狄凶残有若此时,此诸夏之民所不能受也。

尔且安居南国奉高,观美娥之舞,闻靡靡之音,本王自当亲率燕国儿郎,踏冰卧雪,血海之间,为素王复此仇也!”

此信一出,简直堪称杀人诛心。

汉国不要害怕,我们出兵不是为了征讨你们汉国,我们燕国是诸夏的贵胄,使素王的子民现在鲜卑胡人敢羞辱素王,我们要去为素王而战,我们不怕死亡,你就在南国好好享受吧。

这话传出去,一定会被各种士人记载下来,而且一定会被燕国的史官记在史书上,一个不好,就是要留下千古骂名的。

毕竟直到此刻都没有人意识到,洛氏可能会在中原消失很久很久,大多数人还在用传统的历史眼光去看待。

这封信传到奉高后,气的刘禅这么好脾气的人都直接破口大骂,这件事甚至直接让刘禅把所有重臣都聚集到宫中商议。

最后汉国群臣集思广益,使人回信道:“尔不过燕国一臣,无有帝位,竟对吾皇出此逆言,真蛮胡无礼之人,吾深厌之。

燕国驳杂,罪孽后裔,胡血驳杂,吾皇甚厌,不欲与尔言,尔尽做假言伪饰,所谓为素王之复仇,不过为一己之私利,尔胡人间争权夺利,真可耻也。

吾皇尊奉素王上皇,不使兵出,皆尔燕贼使军压境,欲亡吾国之因也,倘使我汉国在北,尔燕在南,出十万军者,乃吾汉也。

尔燕为胡,貌似夏人,实为禽兽,无信无义,尔慕容承光,不忠不义,颇类曹贼,吾汉国不与燕交,不使兵向北,不为素王而战,不为攘夷使力,非吾汉之过,实尔燕之孽也!

于我民间,亦有仁人志士,自携器具、钱粮,矢志向北,此吾汉之心也,吾皇甚赞之,此吾皇之心也,岂容尔这悖逆之臣,僭主之辈,于此谣言,欲于青史之上,使吾皇受难乎?”

这封信的措辞就相当的严厉,把燕国的出身先是贬了一顿,还贬低了燕国行动的正义性,赤裸裸的揭露了燕国就是想去捞好处,然后说自己不能出兵就是因为燕国害的,如果两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调换,那出兵的就是汉国,又把慕容承光比作曹操,从品德上批判他,最后用吕氏等自愿前往的百姓,抬高整个汉国,可谓是短时间所能想出的最好应对了。

慕容承光收到这封信后,没有生气,反而在群臣面前狂笑道:“有句老话,谎言不会伤人,真相才是快刀啊,汉国君臣太急了,急的都慌不择言,我大燕是不是蛮胡,难道是由他来决定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