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七章 朴刀和苗刀(2 / 2)

作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张溪一脸莫名其妙,终究是张嶷有点看不下去,小声的跟张溪科普着说道,“郡守,阵前士卒对战,距离之间不过数步差距,苗刀可单持撩挡突刺,亦可双持劈砍,而长枪一旦近身,回转不便,只能后退自保苗刀有大用。”

张溪听了个似懂非懂,关羽却不以为意,毕竟张溪打仗的风格他也听说过,冲锋陷阵从来不是张溪干的事儿,这种只有在生死间才能体会到的东西,张溪不懂也不奇怪。

关羽真的很喜欢苗刀,刀身细长,能突刺能劈砍,长度比环首刀长,可以有效的减少士卒往前冲杀的距离。

以往面对长枪兵,手持环首刀的士卒至少要三四步才能近身,而现在只需要一两步就可以持刀突刺或者劈砍,已经大大的提高了作战能力了。

别小看这少掉的两步,有时候就是生死之间的差距。

确实,就长度而言,苗刀确实比不得朴刀,但苗刀可以在单持和双持之间来回切换,在乱战中活动空间会比朴刀更大,而且最重要的是——苗刀用铁少啊。

在关羽看来,朴刀这个东西,依然适合是走精兵路线,少量配备部队,关键时刻起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苗刀,才是真正适合军队制式列装的东西。

而且关羽还考虑到了另一个决定性因素:朴刀需要专门训练军士们使用,手持和加长杆后的使用方式是不同的,不练很多人都掌握不好,但苗刀不用,只要会用环首刀的士卒,就可以无缝切换使用苗刀。

这年头,环首刀可是制式兵器,很少有士卒不会用环首刀的。

就这样,关羽亲自拍板,暂停营中朴刀的锻造,改为全力打造苗刀。

至于那个新的制铁之法关羽本来还想着要派人把匠户们都给统一安置起来呢,没想到张溪已经提前安排好了,连锻造的区域内,无军令都不得擅入。

张溪好歹也是被诸葛亮训过一顿的人,再遇到类似的事情,早一步的就想好了保密措施了。

关羽对此很满意,不过回府后还是催促着张溪,赶紧把方法写下来,给成都的刘备送去,这种东西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器,比什么朴刀,苗刀什么的要重要的多。

这方面还真的不用关羽提醒,张溪早就在写了。

而且不仅仅是“灌钢法”,“炒钢法”张溪也让军中工匠试过了,虽然炒出钢材的几率依然不高,但炒出熟铁的几率还是很高的,把炒钢法和灌钢法合用,可以大大的提高炼铁的效率,起码比现在军中使用的块锻法要高的多。

这些东西张溪都记下来了,然后派人给成都送去。

成都那边呢,也在年底前,把张溪要的一些典籍,给张溪送来了。

这些典籍全部是纸质的,而且诸葛亮也终于搞出了油墨,用雕版印刷术印刷了,看着就公正整齐。

这些书到了江陵,张溪这才想起还有这么一档子事儿呢,赶紧的跑去找伊籍,询问岳麓书院的修建情况。

伊籍则无奈的向张溪表示,这大冬天,百姓连出门都不愿意,谁来给你修建书院呐。

张溪嘱咐伊籍监工修建岳麓书院的时候,已经是八月下旬了,九月是秋收时节,大家都忙着收割稻谷,谁有时间来修什么书院。

等到秋收结束后,伊籍按例发动了一个月的徭役,让百姓进山修建书院,但一个月的时间,能把书院附近的土地平整出来已经很不容易了。

徭役结束后,百姓是肯定不会再来帮你修了,只能在外雇工来修,可这个钱粮补贴,马良一直没批,伊籍也不好私自做主。

再过了一段时间,马良倒是把钱粮给批下来了,但已经入冬了.大冬天的让人干活,实在不人道的。

总结起来一句话——现在的岳麓书院,就是一块平地。

张溪那个郁闷的,岳麓书院连个藏书阁都没有造起来,现在书却已经送来了。

没办法,张溪只能带着这些书籍,厚着脸皮去拜访了司马徽,先把书放在司马徽这边暂时保存,等到岳麓书院的藏书阁造好了,再给搬过去。

顺便的,张溪挨了司马徽好一顿训,说他不尊重知识啥的。

能咋办,这位是既德高又望重的,你在他面前,争辩一句都算失礼,更何况这次确实是张溪的错,没有好好盯着工期。

事后吧,张溪也确实去了一趟岳麓山,看到了才刚刚平整好的土地.冬天了,土地都冻上了,这时候动土,那才是真的事倍功半啊。

打地基的事儿,只能是等到开春后再说,只是这么拖下去的话,猴年马月能造好这个书院?!

闹得张溪都在想,要不要试试制水泥这玩意儿造房子快啊,打地基也方便,而且结实耐用的很。

穿越者嘛,有几个不想搞水泥的。

但张溪冥思苦想了好久,发现了一个不得了的事实——他不会造水泥。

别说水泥了,连三合土张溪都只知道个大概,好像是用石灰,黏土和砂石搅和在一起弄出来的,但具体比例是真的不知道。

真的,如果给张溪重来一次的机会,张溪穿越的时候肯定要带上个度娘,贼温柔,贼善解人意的那种,有啥不懂直接问,多方便。

现在是没机会了,只能怨自己穿越前没有好好的读书。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