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四章 点兵点将(2 / 2)

作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虽然吧,马谡平时好论军计,但一直没有实践的机会,一直是个文官而已,突然的有了从军出征的机会,马谡想都不想的就答应了。

毕竟这时候的马谡,还不是丞相府参军,还没有得到诸葛亮的器重,只是因为诸葛亮跟马良关系好,所以诸葛亮偶尔会照顾一下马谡而已。

诸葛亮这个人大家都知道,大公无私到了极点,他所谓的照顾其实也有限,了不得就是关心一下马谡的生活起居,在官场上,马谡现在依然还只是成都令,就能看得出来了。

更何况,刘备其实不喜欢马谡,因为马谡总喜欢说一些军阵上的事情,这跟他成都令的位置非常的不符合。

刘备很讨厌那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人,你当个成都令就好好的处理政务,没事儿总跟人谈论军阵的事儿干嘛?!

所以刘备对马谡的感官也不好,自然也不会有人来替他说话,获得提拔晋升。

现在张溪把马谡要了过去,虽然只是负责军中粮草调度,但对马谡来说也算是从军了,而马谡一直以来的梦想,也从来不是当一个文官。

因此,马谡其实对张溪的提拔,还是很感激的。

而张溪嘛张溪其实觉得马谡挺冤枉的。

冤枉就冤枉在,马谡守街亭,真的是马谡第一次上战场。

是的,历史上的马谡,并没有随着诸葛亮南征平定南中叛乱,他在守街亭前,没有任何从军记录,只有跟诸葛亮嘴炮讨论军事,却从来没有实操过。

诸葛亮本来就不应该派这么一个人,担当守卫街亭这么重要的任务的。

而且马谡的死,其实历史上的记载也是很模糊的。

他的罪名,是“违亮节度,举动失宜”。

但在军中,违反主帅的布置,并不是什么大错,在乱世这种情况太多了。

即使因为违反主帅布置而造成重大失败,虽然会被追责,但也不一定是死罪。

而且马谡的死,其实史书记载是有矛盾的地方的。

一种说法是在汉中被诸葛亮明正典刑,杀了谢罪,另一种说法是在“狱中物故”。

“物故”,在这个时代是指狱中因为一些原因,比如说生急病啊,或者是其他的一些原因死掉的,如果马谡是真的被诸葛亮明正典刑杀掉的话,那不应该用“物故”这个词。

而要命的是,这两种完全不同的说辞,全都是出自《三国志》,全都是陈寿写的。

明正典刑的说法,来自《诸葛亮传》,而“下狱物故”的说法,来自《马谡传》。

再加上一些陈震对马谡逃亡知情不报,被诸葛亮免官的说法,这就很容易让人引起一些遐想.陈寿是不是在有意隐晦的说些什么。

上辈子的张溪吧,大概看过这么一篇文章分析马谡的死因。

其实马谡虽然失了街亭,但不太可能临阵脱逃的。

因为陈震是知道马谡逃亡的消息,并且知情不报帮马谡遮掩。

如果马谡真的是临阵脱逃,那全军都知道了,陈震想隐瞒也隐瞒不了。

所以大概是马谡确实逃回了汉中,被诸葛亮下狱了,但马谡大概觉得,就他这个罪名,也不至于死,最多免官流放嘛。

但谁知道,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后,主动上表领罪承担责任,自贬三级这么一来,马谡的罪责就大了去了。

大概是陈震知道诸葛亮要杀马谡谢罪,不忍心老朋友马良的弟弟被杀,所以陈震赶紧的通知了马谡,马谡因此越狱逃亡,但没成功,最后被抓回来了。

这就很尴尬了。

马谡如果逃亡,他肯定不可能逃去成都,离的江东又太远,哥哥马良又是死在江东手里的,所以马谡大概也不可能逃去江东剩下能去哪儿,也就很明显了。

可问题是,当时曹丕已经称帝了,也就是说,马谡这个逃亡,在季汉看来,就是叛国。

马谡可是诸葛亮的心腹啊。

诸葛亮即使要杀马谡谢罪,但也不想让马谡是以叛国罪被公开诛杀,这样不仅是诸葛亮不体面,季汉也会很没面子的。

所以就直接在狱中杀死了马谡。

这才导致了马谡在《诸葛亮传》里是因为失街亭,被明正典刑杀死的,在《马谡传》里却是“物故”的说法,一方面,陈寿在帮诸葛亮和季汉遮丑,另一方面,也是隐晦的写出了事实。

当然,这也只是一家之言而已。

反正马谡这个人吧,身上还是有着不小的谜团的,再加上他之所以要有这么模糊的死法,全都是因为诸葛亮让一个完全没有领兵经验的人去守街亭.反正张溪是真的想不通,那时候诸葛亮是怎么想的。

哪怕魏延,吴懿都要攻略陇西走不开,你也可以让高翔去守街亭,把马谡放在稍微后方一点的略阳啊.高翔能力不差的,真的。

就街亭那个地方,就是个死守拖时间的死地,你让一个完全没有战阵经验的人去守这么一个地方,那不是儿戏么?!

所以啊,张溪觉得吧,先带着马谡,去南中历练一阵子,知道一下战阵不是靠嘴说的,这样说不定将来能让这个傻小子有点不一样的命运。

当然,万一哪天诸葛亮还是要北伐出祁山,除非张溪不在,否则张溪绝对不会同意让马谡去守街亭的。

总之吧.能帮一个是一个吧,全看这小子能不能撑的住。

战争,可真的不是儿戏。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