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一章 曹丕的反应(2 / 2)

作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僭越称帝”什么的不用去多想,不管是站在曹丕的立场上还是站在刘协的角度上来看,这就是一个基本事实。

可问题是这个“三省六部制”,特么曹丕越研究,越觉得这特么是个好制度啊。

三省做出决策,执行和监督,六部各司其职,皇帝既能保证中央集权,还能分散群臣手里的权利,最重要的是可以问责有司,大大的加强中央的行政效率。

你回头再看看自家的那些官员们,一天天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遇到什么事儿都是能拖就拖的这帮人,要来干嘛?!

曹丕带着孙资和流放两个人,越研究越觉得特么这个“三省六部制”好啊,别的不说,光行政效率就能提升一大把。

如果再配合陈群的九品官人法选出贤才,那么岂不是能让国家机器高速运转,大大的提高实力?!

是的,这个时候,陈群已经提出了九品官人法,而这个法其实是利弊皆有的。

好处是让一些只会夸夸其谈,不懂实际政务的所谓名士原形毕露,为国家选出真正能用的人才出来。

但坏处是,这个九品官人法,实在是太容易被世家豪族们钻空子,只要掌握了大小中正的官职,那我说谁有能力,谁就有能力。

这就造成了后来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豪族”的局面,朝政彻底被世家大族把控,皇帝基本成为一个傀儡。

后世晋朝的八王之乱和东晋的“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多少都跟这个制度有切不断的关系。

但这个时候,曹丕觉得自己只要能加强中央的行政效率,加强中央集权的话,是可以避免这种世家坐大的局面诞生的。

毕竟老曹家起家,可不是完全依赖世家,曹操连孔融,边让这样的天下名士都敢杀,老曹家还能担心这个问题?!

一方面是为了跟世家大族们搞好关系,让曹魏的统治变得更加稳固,另一方面曹丕也有要改变中央行政效率的实际需要,因此曹丕对九品官人法,还是持赞赏态度的。

而现在,刘备集团的“三省六部制”又让曹丕看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一种制度,配上九品官人法选材的话,说不定就可以大幅度的限制住九品官人法的缺陷。

只要皇帝有集权在手,那么世家依靠九品官人法坐大的可能性就会降低.这两种制度,简直是天造地设的好搭档啊。

只是特么这是刘备搞出来的玩意儿,自己堂堂大魏皇帝,驳斥他“不尊祖制”还来不及呢,怎么可以厚着脸皮直接照抄呢?!

这个不行,绝对不行.必须想办法套个壳子,才能拿过来自己用。

而这方面,孙资和流放绝对是专家。

这两人,军事才能可能很一般,但对政治制度的研究,是非常深入的,是不错的政治人才。

这俩经过半个月的研究,终于发现了,这个制度其实就是在三公九卿制度上的一个延伸,削弱了三公的权利和职能,对九卿的权利进行了细化拆分,重组成六部,加强了这六部的权利。

总体来说,就是通过拆分权利来限制三公九卿们的职责,使得他们之间虽有统属关系,但不存在依附关系,所有的权利出处最终都归于皇帝。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套个三公九卿制的皮,借用这些内核,对三公九卿的职能进行重新定义不就可以了?!

虽然实际内核变了,但好歹是套着“祖制”的皮啊咱们照样能痛骂刘备不尊祖制,没有资格继承汉室嘛。

曹丕听完孙资和流放的建议后,顿时哈哈大笑,然后就秘密召集陈群,刘晔等人,把孙资刘放两人的主意一说,让陈群刘晔带人去研究这个套皮制度该怎么改才行。

不是曹丕不信任孙资和流放,实在是这两个人的资历太浅,让他们俩来主持这么重要的事情,他们根本不够资格,谁也不会把这个改变当回事。

只有让陈群,刘晔这样的老资格臣子来做这些事儿,才是最合适的。

至于孙资和流放.这俩人还是帮着自己好好的想想,该怎么写文章骂刘备比较好。

而就在曹丕一边琢磨怎么批驳刘备,一边想着怎么改制的时候,又一个倒霉消息传过来了。

大魏黄初二年十月,孙权在武昌称帝,改元黄武,立国号为吴,大赦天下。追尊其父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尊其兄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

曹丕顿时暴怒。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