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七十六章 内部矛盾(3 / 4)

作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按理来说啊,诸葛亮对李严,真的已经是非常的容忍了。

要知道,历史上的诸葛亮,那是做到“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的人,虽然是大汉忠臣,但同样的,他也确实是大汉权臣。

可对待李严呢,诸葛亮是一直在忍让的。

李严用劝进诸葛亮“受九锡”来试探诸葛亮,这事儿李严做的也相当的不地道。

如果诸葛亮是忠臣,自然不可能接受这个建议,但为了避嫌,诸葛亮必然要分出一定的权柄给李严,让李严这个“托孤重臣”重新回到权利中枢。

而如果诸葛亮真的接受了,那么他李严就是劝进的功臣,到时候诸葛亮也肯定会投桃报李的重用他李严。

反正里外里的,他李严绝对不吃亏,唯一的问题就是——李严就从来没有把刘禅这个大汉天子放在眼里。

诸葛亮是什么人,他怎么会看不穿李严的险恶用心,但诸葛亮能怎么办,李严也是托孤重臣,他写这样的书信,诸葛亮必须做出回答不然天知道这封信里的内容,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样的形式,出现在刘禅的面前?!

因此诸葛亮只能捏着鼻子写了一封信回复李严,告诉他要以国家为重,等到平定天下,兴复汉室了,到那个时候,咱们一起接受天子赏赐,别说九锡,就是十锡,咱们也受的住。

这事儿才算是糊弄过去了。

而后来,李严又起了心思,提议划分五个郡作为巴州,让他担任巴州刺史。

这次的这个行为,不仅仅是单纯的为诸葛亮要权了,甚至说难听一点,这就是要割土自立了。

即使面对这样的要求,诸葛亮虽然没答应,但也没有把李严怎么样。

甚至陈震这样的季汉老臣,也对李严的行为看不下去了,告诉诸葛亮,说李严这个人“腹有鳞甲”,心术不正,连同乡人都不愿意跟他走的太近。

可诸葛亮对李严的态度,始终是“大事未定,汉室倾危,伐平之短,莫若褒之”,希望能跟李严一起相忍为国,共同兴复汉室。

真的,诸葛亮真的做的可以了,你要让李严摊上一个霍光试试?!

至于后来北伐时李严干的事儿,跟《三国演义》里描述的差别真不大,李严因为运粮不利,两面找借口的行为,实在是蠢到让人无法理解,不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人物能想出来的借口。

真的,张溪上辈子看《三国演义》的时候,实在不能理解为什么李严会说出这种只要两边一对峙就能轻易戳穿的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