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三章 方向之争(4 / 5)

作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但三国乱世,已经从中平元年的黄巾之乱到现在,已经是打了三十多年的仗了,各大势力一直在内斗,最后三足鼎立了也依然没有消停。

因此,文官都比较倾向于暂时休养生息.再不休养,不仅百姓吃不消,他们这些世家都要受不了了。

从百姓生存的角度讲,秦宓其实说的没错,如今的大汉,虽然比历史上的日子要过的好的多,但依然禁不起太大的折腾。

可站在张飞的角度看,也可以理解。

天下大乱三十余年了,大家都有些精疲力尽了,如果不趁着敌人现在虚弱的时候,发动一场决定性的战争,再继续拖下去,让曹魏缓过劲来,大汉复兴的大业,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实现。

再辛苦天下百姓三五年,还是持续性再辛苦百姓三五十年,这个选择题放在眼前,聪明人都知道该怎么选吧?!

然后张飞就被秦宓给喷了。

打仗的事情,谁有能提前知道结果,你这次出兵,如果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那不还是得让百姓(世家)更加受苦嘛。

再说了,之前东吴虽然不可靠,但好歹是个名义上盟友,两次北伐时期,虽然东吴更多是为了自己拓展战略空间,但实际上,确实帮大汉拖住了一部分曹魏精锐可如今,大汉跟东吴翻脸了,万一咱们跟曹魏血拼的时候,人东吴趁人之危呢?!

这种事儿,以江东那帮人的尿性,你敢说他们不会这么做?!

而张飞却不以为然的认为,东吴背刺两次都没有得逞,如今虽然嘴硬死不认错,有他二哥在荆州呆着,东吴必然不敢轻举妄动。

只要大汉开始攻打中原地区,曹魏支撑不住,以东吴的德行,必然会趁机出兵抢地盘,占便宜,不见得非要跟大汉过不去。

两边吵来吵去,闹得沸沸扬扬的,谁也说服不了谁。

而诸葛亮,这时候虽然是丞相了,但因为当初托孤时诸葛亮给出的承诺,他并没有用手里的权利去强行压下这些争端,而是选择了召集各地刺史回成都,共同商议国策。

而且吧,诸葛亮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是战是和的问题,甚至还有对东吴的外交政策问题大汉内部,其实也不是没有趁着北方曹魏自顾不暇的时机,出兵征讨东吴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