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章 擅自出兵(1 / 2)

作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是的,曹真是擅自出兵的。

甚至曹真是在领兵出了潼关后,才再次上书给曹叡,告知大魏天子自己出兵反攻关中的行为。

实话实说,曹叡接到这份疏奏的时候,是真的又气又急!!!

无诏调兵出征,他怎么敢!!!!

曹叡登基才三年,本就是威信不著的时候,如今曹真作为宗族将领,居然做出这种可以称之为“谋逆”的事情来,曹叡要是不气,那才是真的有问题了。

但曹叡这个人,政治智商真不低,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他那个老爹都要高一点.他知道,这时候追究曹真的叛逆之举,搞不好真的能把曹真给逼反了。

曹真姓曹,这个姓,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在于,宗族将领,必然天生护卫大魏朝廷,大魏朝廷不在了,这些宗族将领的荣华富贵也会受到影响。

但坏处在于,宗族将领,护卫朝廷却不一定会护卫天子武皇帝子嗣那么多,也不是一定要曹叡来当这个天子。

尤其是曹真这种历经两朝,又有军权,又有辅政大臣身份的特殊宗室将领,曹叡还真的不敢直接下诏问罪。

再加上曹真从军二十多年,在军中威望甚高,而在朝中,曹真的亲信党羽也不少,真要把曹真逼反了,朝廷动荡,对曹叡来说,也没有任何好处。

即使是曹叡的心腹秦朗,也劝说曹魏,需要从大局出发,重新考虑这个事情。

尤其是秦朗提醒曹叡.严格说起来,曹真还不能完全算是无诏出兵。

早在太和三年的春季,当朝议决定了反攻关中的大策略之后,曹叡拜曹真为大将军,并且赐予了假节之权,让曹真主持整个反攻策略的进行。

曹真是大将军,本身就有调动天下兵马的权利,而有了假节之权,他什么时候选择出兵,都是可以的,并不需要特别上奏朝廷。

曹叡要以无诏出兵为理由治罪曹真,从情理上看,是合情合理的,但如果从法理上讲,是站不住脚的。

而最要命的是,当时曹叡为了显示对曹真的信重,同时也是为了收拢朝中老臣的心,曹叡还在朝议上,对曹真说过类似于“西北之事,决之于将军”的话,满朝文武可都听到了。

曹真真要拿这个说事儿,说“战机不可失”之类的话,曹叡最多也只能象征性的惩罚一下曹真,不可能做的太过的。

秦朗这么一提醒,曹叡这才想起来还有这事儿.后悔的肠子都快青了。

眼看曹叡已经慢慢的消气,从愤怒转为后悔了,秦朗这才继续委婉的劝说曹叡。

曹真出兵都已经出了,不说追不回来,就算能追回来,也不好追了.会影响军心士气的。

倒不如想想办法,该如何应对,保证曹真的大军后勤,不要让曹真大军遇到什么闪失。

而这个提议,也终于是提醒了曹叡。

之前曹真送来的疏奏,曹叡已经看到了,他也不是不想回复曹真,而是需要结合形势,询问朝中心腹重臣,做出决断后,再给曹真回复.谁知道曹真那么的沉不住气,居然做出了擅自出兵的举动来。

是的,现在曹叡也转变了思路,不再纠缠在曹真是不是无诏出兵了,而是把曹真的行为定义为擅自出兵,这样才能进行下一步。

曹真立刻下诏,急令刘晔,董昭,陈矫三人入宫,密议此事。

之所以召集这三人,是因为这三人全都是武皇帝时期的老臣,如今都是身居高位,不可能,也没有必要跟曹真有太多的牵连。

这三人才能给曹叡最合适的建议。

而这三人受到曹叡召见,得知曹真“擅自出兵”的事情后,一个个的心里都跟明镜似的。

天子都已经给曹真的行为定性了,那就不是要他们三个来帮着想怎么处置曹真的,应该是让自己几个人帮着出主意,该如何善后的。

资格最老的陈矫开口,说道,“臣以为,大将军所为,不合礼制,本当严惩。然如今大将军领兵在外,不可分心,切待大将军回朝后,再做论处。”

陈矫这话的意思呢,已经是很明显。

事情已经这样了,兵也已经派出去了,叫是叫不回来了还是让曹真先打吧,打完了回来再算账。

打赢了,小惩大诫,将来逐步的收回曹真手里的兵权,给曹真一个体面富贵的晚年也就是了。

打输了.该怎么罚怎么罚,不用有太多的顾忌。

甚至于以陈矫的性格脾气,要换成是他擅自出兵还打输了,自己赶紧找棵歪脖子树上吊算了,哪里还有脸再回来?!

陈矫这话一出,基本就算是奠定了这次密议的基调,刘晔和董昭也都同意,暂时先让曹真领兵作战,朝廷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一切都等曹真打完回来再说。

但是呢,刘晔和董昭对这个保障工作,也有自己的不同看法。

常规的后勤保障,比如粮草军需的供养,细作情报的提供,肯定是要全部围绕着出征大军来做的,毕竟是自家的军队,谁也不希望自家军队打仗因为粮草不足或者情报问题打败仗。

但是,曹真这个人,和他的指挥决策层,不能就这么放任他自由发挥。

从曹真擅自出兵的行为,和曹真对司马懿的态度,很难说这次反攻关中,曹真会不会按照原定计划执行。

擅自出兵,说明曹真如今的心态已经乱了,有些急于求成这样的心态领兵作战,是兵家大忌,不能放任曹真用这种心态去对阵蜀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