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休战(2 / 2)

作品:《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

不管如何,这些基业的损失,放到不管哪个江东世家那边都得肉疼个半天的,哪能说放弃就放弃的。

可步骘却是坚决反对继续对蜀汉用兵的。

其实,严格意义上讲,步骘也不是反对对蜀汉用兵,是反对在现在的情况下,跟蜀汉进行大决战。

朱然刚刚经历了一场大败,丢失了整个荆南,如今前线军中战事不顺,士气低落,并不具备反攻的条件。

而后续的援兵也可以说是仓促召集,应对一时变故还可以,但要打一场持久的大战,东吴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后勤准备。

再者,如果要反攻荆南,不仅要抽调江东之兵,恐怕连淮南之兵都要抽调,势必会造成淮南兵力不足。

跟曹魏方面虽然签订了盟约,但这年月,盟约这东西能不能得到落实,全靠双方的节操你能保证曹魏方面会这么有节操的遵守这个盟约,不对淮南下手么?!

要知道,曹魏经历了两次河洛之战后,现在也是急需补血的时候,淮南兵力空虚,曹魏真的能不动心?!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咱们在荆州跟蜀贼打的你死我活,动员了淮南和江东兵力,就算能再次夺回荆南四郡,付出的代价,咱们能承受么?!

蜀汉方面一旦战败,了不起损失半个荆州,至少东吴还没有实力可以威胁到荆州北部的襄阳和南阳。

可咱们东吴就算胜了,把荆南重新夺回来了.如果把江东和淮南的郡兵打的兵力大损的话,那也是得不偿失。

真要是直接把蜀汉集团给打急了,恐怕到时候就不是曹魏愿不愿意遵守盟约的问题了,而是东吴会不会受到蜀汉和曹魏两面夹击的问题了。

因此,步骘认为,现在不是跟蜀汉打一场大战的好时候,而是应该坚守江夏,先保住江夏这个江东屏障,保存实力等到时机,等到时机成熟,再抽点精锐兵力,重夺荆南四郡,甚至是江陵。

两个人,两种言辞,听起来似乎都有道理。

孙权一时间难以抉择,不得不询问老丞相张昭。

而张昭,闭着眼睛,不说话。

看似是老态龙钟,但其实,张昭已经给了孙权自己的答案。

顾雍和步骘两个人的说辞,其实在张昭看来,已经很容易做出抉择了。

顾雍所有的说辞,不过是一些面子问题而已,而咱们东吴自长沙桓王立业以来,内部就从来不缺少所谓“朝秦暮楚”之人.说到底,就是孙权愿不愿意承认这次失败,承担这次失败的后果而已。

而步骘的说辞,却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现在国情以及天下局势,对孙权做出了劝谏。

一个是面子问题,一个是实际情况,但凡孙权能冷静一点思考,他都知道应该选哪个。

可这种情况下,孙权依然还要询问张昭的意见这其实就是说明,孙权还是有点放不下自己的面子。

那张昭能说啥呢?!

孙权已经不是以前的孙权了,他现在是一国之主,大吴至尊张昭马上就要入土的年纪了,何必再跟孙权起什么冲突呢。

不说话,其实就是一种态度,就是告诉孙权,我的意见,说了,你也不会听的,那还不如不说,省的咱们君臣再彼此难看。

而孙权显然也看懂了张昭不说话的含义——张昭也是反对继续出兵,跟蜀军打一场大决战的。

好吧,从理性角度分析,孙权也知道,现在跟蜀军打大决战,最后便宜的还是曹魏可这次真的输的太惨了,咽不下这口气啊。

而且,荆南四郡丢失,导致了长江中上游防线的缺失,这对东吴的防御,也是极其不利的。

孙权还是无法做出最后的决断,依然犹豫不决。

孙权在等,等淮南陆逊的回信如果陆逊有把握能重夺荆南,那么打一场,也不是不可以。

然后孙权就等到了陆逊的回信。

“君上有令,逊自当奉从,当亲提淮南之兵,赴江夏,与贼决死尔。”

嗯.算了,罢兵遣使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