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犁汉 / 章节正文阅读

第四百八十九章:水利(3 / 4)

作品:《犁汉

就这样,太阳照耀在滹沱河上,贫困了千年的黔首们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

同时,他们也第一次对人生有了盼头。

……

实际上,就在河北各地进行分田和清理基层社员两件事的时候,邺城的张冲就正在和诸门下一起商议如何利用这段时间的农闲开始修建水利。

张冲比谁都清楚,只在存量上做分配,那不管怎么分,不管谁来分,都只是暂时的。

甚至以河北各地现在的田土来算,即便平均分配也不能让黔首们过上好日子。

为什么呢?

豪强和黔首们对土地吸纳人口的阈值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个豪强,如果三百人可以耕作完,他就不会养三百零一人。因为在三百人以上,多一个人就是多一个负担。

但对于黔首来说,则不同。都是一家人,只要还能有一口吃的,就会一直养下去。

就好比明明二十亩田能供养一个人吃的舒舒服服,但同样二十亩田,却能让三个人饿不死。

这个时候,豪强会选择前者,黔首却会选择后者。因为前者追求的是享乐,后者只要求活着。

这种不同的心理预期,使得豪强们明明有大量的土地,却只供养着少部分人。

从这一点上,张冲就有铲除豪强们的现实理由。

但在打完豪强后,又遇到新的困境了。

那就是分完了地的黔首们,虽然拥有了土地,但可能还是不能养活自己,因为土地总量太少了。

从目前各郡案牍以及泰山军吏自己清丈的田亩数来看,幽、冀两州的田亩数应该在一千三百万亩左右,而清查出来的两州户口数呢?大概在一百一十万户,口六百多万人。

换言之,户均数量不过十二亩。这点数量的土地,即便是完全分下去,也不够一家所需。

泰山军在北方经营多年,非常知道北方的农业情况。

以北方的中等添田来算,亩产能有一石。但这得的一石是粟,而粟的出米率是在六成。而粟是一年一熟,也就是说北方一亩中等田,一年不过打出六斗米。

换上面那个数据,河北人即便是户户分得田地了,那一年也不过打出七十二斗米。

这点米即便一粒米不交给泰山军,也不够吃,更不用说留做来年的种粮了。

现在来看,即便只是按照人均四百斤的口粮量来说算,一户百姓一年也要吃二十石的口粮,再加上其他杂七杂八,至少需要翻一倍。

从户均十二石到户均五十石,这个数据就是翻了四倍还多。

这个巨大的粮食缺口,使得张冲很难想象,以前的黔首们到底是过得什么样的日子。

另外一个想不到的是,幽冀两州竟然会有将近六百万人。而且随着破豪强,解放的隐匿人口的增加,这个数字还会变大。

再加上中原、青州、并州一带的流民的流入,往后人地矛盾会越来越大。

所以张冲当务之急就是解决这个粮食缺口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