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需要顺势,势在何处?(2 / 2)

作品:《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公达,在外切莫说这些话。”

荀彧放下手中书简,认真的看着荀攸。

“小侄知道,叔叔且放心。”

“光是来向我打听之人,就已有数家,说是想听闻如今兵马态势,关心司空心思,关心我大汉兵马士气。”

“还有人,怒斥张绣反复,当再出重兵马踏宛城,将之挫骨扬灰。”

“总之,动荡不安,多方打听,只为在此战之后,达成各自之目的。”

荀彧听完这话,默而不语。

不过并没有回答。

他当然知道,自家这位小侄,不光深谙兵法,善于用计,同样也有识人之明,看得懂大势情形,知晓人心动机。

所以能权衡左右,岿然不动。

这些事,不需要再过多提醒,他自然知晓怎么对待。

只是,荀彧心里更加忧愁。

如此一来,保汉一党的国戚、士族,以及诸多将军与校尉都尉等,与司空的关系将会越来越差。

在荀彧看来,现在的司空还没有考虑对汉室做出什么越矩的行为,那是因为,天子还十分尊敬他。

若是这份耐心没了,日后在许都,只会更加腥风血雨。

而且绝对不同于李傕郭汜、董卓王允。

那将会是让天子毫无半点翻身之可能,主公可不是善武不善用计策的凉州人,若是真要动手,定然可以在数年之内,逐步蚕食整个许都的势力。

包括董承等人在内。

而董承、杨彪等人,多年护卫在天子身旁,与诸多雄主猛将相斗,也不是泛泛之辈。

未来之路,谁能清晰明辨?

而荀彧,此时真正心忧的是那一天若是到来,自己该当如何?

冰清玉洁荀文若。

这一世到此,从创业之处到如今奉迎天子于许都,自己从未有过半点污名,一生公正,清洁廉明,推举无数人才到各地为官吏,多是风评上佳,公正之人。

若是让他……

“啧,”荀彧咋舌了一声,心绪逐渐平静下来,当即向荀攸笑道:“公达,此事不需在这时考量。”

“若是那时,一切都变了,也该是到了那时再思量去路。”

荀攸只有苦笑,叔叔这话很明白了,现在不该考虑,要等再壮大之时,可若是在以往。

叔叔还能察官吏之廉明,与司空共为主臣,但现在他归汉籍,为的便是大汉了,为了荀氏的名声,即便是坎坎坷坷也要走到那一步去。

等到了那一步,又再做出抉择。

无形之中,荀攸也心中苦涩的茫然着。

因为他已经无法分辨,叔叔到底为汉室做了多少,又为曹氏做了多少,这份忠诚当真也是为难他了。

为令君者,清正廉明也。

“只是……”

荀攸捻须而笑,转换了一个话题,“只是现在不知,司空何事才能将此事压下去。”

“宛城之败,破的并非是兵马不败之功绩,而是司空之威严,也让这些汉室士大夫一族之人,心中又多了几分念想。”

“若是不压下去的话,威信又如何可立?”

荀彧当即道:“多费口舌吧。”

“时值多事之秋,今年年关若是可压下,明年司空必然会再南征。”

“张绣所在之地,并不长久,还可再降也。”

荀攸轻轻点头。

叔叔的话不无道理,张绣虽也算一方诸侯,可兵马太少,又不会为刘表所容,两人之间关系不过是互相利用罢了。

而袁绍此时,正忙着与公孙瓒恶斗,要取幽州,估计也无暇到南方来拉拢宛城,即便是有刺探去南方宛城,也不会如司空近水楼台。

荀攸笑道:“如今在侧,还有袁术之忧,刘表雄踞荆州,有宛城张绣在此,还有关外诸侯与将军混战。”

“四面都可受敌,而相比之下,张绣最为容易。”

荀攸说到这,直接笑了起来,“叔叔平日里自谦不知兵,小侄看来,叔叔若是为军师,也可建立不少功业。”

荀彧淡然一笑,手中的刻笔顿时一停,将竹简上的灰屑吹开,卷好后放在了荀攸的手中,道:“此书简,送与司空府邸,此竹简中,写明了我对校事府开府一事的看法,请司空保存于书阁之中。”

“小侄能否问问,叔叔的看法?”

“顺势而为,”荀彧深深的看了他一眼。

对于荀攸来说,这不算是哑谜。

这段时日,他们已经知晓了很多士族之心,所有人的心思,几乎都在这四个字内,顺势而为。

一旦顺势,便可开校事府。

若是兵败,如何能做?必然遭致士大夫一族的反抗。

想要开设校事府,那就要再得声势,无论是军威还是政绩之威,但不可用强行厮杀之法,若是如此,必然会成为下一个董卓,被外人所攻。

“有劳公达。”

“荣幸之至,”荀攸微微躬身,将竹简攥于手中,“顺势而为,我好像真正明白叔叔的意思了。”

两人相视一笑。

荀彧略微点头,不再言语,继续伏案阅览公务,批阅上呈,事无巨细都看得无比精细。

而所谓顺势。

其实不光是说的内处,而是在外的诸侯。

天子如是能迎奉,那就可奉令不臣。

若是曹操一旦传出威逼天子之名,其实也给了在外诸侯出兵的理由,这一点,同样要注重。

所谓顺势,便是如此。

若是强行设立校事府,必然受其累,但若是功绩足够,威势足够,再设立便无人敢不从。

是以,这个时候最是重要。

兵败之后,时局动荡,越是在这个时候越不能设立。

甚至要对天子越发的恭敬,除非可以再立功绩。

“叔叔心智果然通达,睿智也。”

“不一定,”荀彧谦虚的摇头,“或许奉孝、志才、伯文也早知其理,各自都会劝诫。”

司空若是要问,必然是一一问之,不会让我们当堂辩驳。

他只需心中有数便是。

“也是。”

荀攸心里咯噔一下,思绪稍稍活络起来,他有一种预感,自己去送了此书简,恐怕司空也要询问此事。

九点左右,零点十分左右,各还有一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