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六章:人嘛,总是会变的(4 / 5)

作品:《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许都。

加了千户食邑的徐臻家中也逐渐多了钱财存粮,当然他本身也不需要花费钱财去购买东西。

现在连穿着都更为富丽,上好的锦布,工艺雕纹粉饰,以花鸟为纹路在身披纱,附着于黑袍之外,腰间束深蓝色玉带,中间有一颗珠玉,不算名贵。

他到衙署坐镇,与荀彧一同理事。

徐臻没有要少府之职,但代为行司空之责,这是曹操信中点名所写,等战事完全平定之后,他回丞相府邸来再将政交还。

期间徐臻每次下令或者阅览奏札,事无巨细都会自己用蚊毫的毛笔纪录下来,以至于现在书法大有长进,被荀彧夸赞了不知多少次。

“相较去年,入仓一百零八万石粮食,对百姓发布告号称百五十万石,以振奋民心,致各地民众踊跃,家中藏粮,鼓励壮年取材各地,打造房屋,改善百姓居住环境。”

“到今年来,预计收成已比上年好一倍左右,主要耕地增设了四个郡,百姓人口增加了三十万,军中还乡的伤兵增多,安置后可为人力,加之多年沿用水渠、竹木螺旋的灌溉之策,用曲辕犁等改良用具,今年乃是最普及的一年。”

“军资筹措当有六十万,送至各地,其余存于仓内,用于惠民之策。”

“君侯,大致情况便是如此。”

“至于粮草派何人押运,路线规划如何,以及各地实际送来的粮食多少,再商议。”

徐臻点点头,他其实也已经习惯荀彧这种公事严明的样子,不苟言笑再旁,以彼此官吏之职相互理政,称呼上也绝对不会越半步礼节。

但私底下,他还是会叫伯文,只是已经没有了之前那等教诲的语气,平级商议。

他觉得徐臻这些年行军打仗的时候一样在思政,所以见识、学识无一不是在成长之中,如今已经隐隐不下于他们这些终日理政的内治要员了。

“令军有无人推荐?运粮一事兹事重大,不可有耽搁延误。”

“曹真在许都,他可领兵马开赴,安排运粮事宜,将粮草按时送到冀州两郡以及前线将士处。”

“好,就这么定了,”徐臻起身来,准备快速离去,此时已经快要夕阳落下,回到家还要纪录今日诸多决议,同时抽出时间来见一两个年轻士子。

这是提前三日约好的,徐臻今天特意早早完成了阅读书籍和环首刀操练,所以晚上可以有一个时辰左右的空闲。

这些人都是秋收即将来临时,先行从徐州到许都来禀报境况,并且应当也是有所求之人。

至于求什么很好思索,应该是上缴粮草一时,想要减免。

毕竟各地都要存粮来发展,又或者是境内的些许大事政令改良推行,需要许都发诏书拨钱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