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五章:我的伯文不理我,早知不来了!(2 / 2)

作品:《三国:曹营谋主,朝九晚五

“好了,先生一言,醍醐灌顶,让我心中甚为清朗。”曹操笑着说道。

等了一炷香,就等来这么几句话。

昂儿仁厚有君子之风,试问谁不知道?

丕儿天资聪颖,自小善学,试问哪个不晓??

“丞相,敢问君侯何在?”

曹操面色一顿,脚步忽而停顿了一下,回头盯住崔琰,表情逐渐变得疑惑不解,“他,呃,你找他做什么?”

崔琰面色颇为板正,十分严肃,一字一顿的说道:“他拆了我家的祖宅,我得去见君侯一面。”

“别别,崔君何须动怒,那是内政之策,伯文也是无奈之举。”

崔琰面色毫无半点变化,当即拱手而下,平静的说道:“丞相不必担心,我并非是要找君侯理论,只是问问家中书籍古卷之事,还有崔林所得的三十块大金鱼,这些能否换一处东武城的大宅院。”

“若是可以的话,崔氏的族人可以徐徐居住进去。”

“噢,原来如此。”

曹操稍稍放下心来,差点没被惊吓到,主要是徐伯文干这些事儿,有点吓人。

冀州士族,特别是清河、河间、常山、中山等地的这些名族的空地家宅,都被他拆了个遍,说是要取材建民居,这理由肯定不假。

但若说一点私怨都没有,曹操是半点也不信的。

“他在衙署偏堂理政,先生有兴趣就自己去见他一面吧,实不相瞒,徐臻现在肯定也在躲我,否则不会搬到偏堂去。”

“嗯,”崔琰脖子一硬,毫不客气的道:“崔某等得起,去偏堂等君侯便是。”

“祖宅之事宜,应当问个清楚。”

这么说来,曹操也就不好说什么了,好不容易等了个人来陪着说话。

结果没一句说的是爱听的,而且现在还满脑子找伯文。

根本没有和我多聊的意思,早知道我亲自来拆伱们家祖宅了。

曹操早就想拆了。

这些年被士族诟病讥讽不少,徐臻在冀州强行乱拆的时候也算是让他出了口恶气。

不多时,崔琰到了中山衙署,果然没在正堂见到徐臻,通报之后,告知他可等候。

徐臻还在侧堂理政,看监察志,观阅各地送来的收粮预估,并且批阅奏札。

听闻这话,崔琰也没有恼怒,一直在外等候,没有茶就喝水,和宿卫一起值守,一直等待了一个时辰,到午时之后,徐臻才从侧堂出来,走路带风而过,丝毫没有要停留的意思。

“君侯!”

崔琰叫了一声,当即站起身来,但因为长时间保持跪坐的姿势,腿都是酸的。

徐臻脚步稍稍停顿了一下,看到崔琰后招手继续向前,“有何事,不要耽误了午饭。”

“下午还要等待清点粮草,接纳运送粮草的兵马,若是无事便无需再说了。”

“君侯,崔某来此,特意问君侯为何要推崇从弟崔林,又为何要拆士族祖宅。”

“建民居,大量空宅在冀州境内,占地而不可用,是以拆除用以建造民居,而你兄弟崔林,虽不善言辞,但至少锋芒不盛,笃力而行,比你要好多了。”

崔琰稍稍一愣,倒是也没有感觉被冒犯,点点头道:“的确,德儒相比于我,虽木讷不善言辞,但却不会顶撞,他性子要柔和些。”

“不像我,性烈如火。”

崔琰严肃的说道。

此刻,徐臻回头来看了他一眼,脸色依旧很是淡然,沉声道:“你来找我,应该不是专门为了说这些吧?”

“君侯大才,但木秀于林,应当学会急流勇退,冀州之战中,君侯锋芒太过,名震天下,招致了曹氏诸多将军的怨恨与嫉妒,由此若不愿退去此位,应当秉承此性,不可有所改,不可自傲存于世,冀州之地当成为君侯之根本。”

“否则,我崔氏一样会危如累卵,我崔琰若在许都一日,便可秉公为君侯进言一日,如此可保全我清河崔氏,百年声誉!”

“好,我知道了。”

是为了劝诫。

徐臻明白了崔琰的话,这是一场交换,他所要求的,是自己一直秉行公正严明,收得民心。

于是他就不用在许都违心而言,可以始终为我进言,性烈如火之人,不善说谎,想要有底气,就必须要求所言非虚。

而崔氏,也算是徐臻举荐上来的,只有徐臻的名声不崩塌,日后崔氏才可继续保持清誉。

“我为君侯去劝诫沮授,让沮授投身许都曹氏,以此二事来报君侯之恩,若是日后崔林因言辞开罪君侯,还请留其性命。”

崔琰深鞠一躬,到这时候虽话语之中是求人,可是却将利害分得清楚,说明他这个人,心里始终有杆秤。

承了多少情,定然会想办法还清。

“有劳先生。”

徐臻点头道谢,也没有啰嗦,当即快步离去。

而今日的崔琰也没有急着离开,他在衙署闲逛了一日,特意在观察徐臻的所作所为,果真如他所言,吃完午饭之后,继续理政,清点粮草,派人接纳清河送粮的兵马。

并且认真批阅,每句话都会和左右文臣商议。

光是这份态度,就已足够证明徐臻定然是个好官吏,大汉能有他在,的确令人放心。

如此律己风貌,若是推行下去,言传身教之下,日后多年官吏效仿,大汉能不能重回昌盛不可猜想,但至少百姓会安心很多。

看到这些,崔琰暗自点头,徐臻给不给他好脸色,并不重要。

他只要看到这位冀州牧,比上一任冀州牧更加有才能,得民心,懂内政,就足够了。

于是,崔琰独自去了清河,带上了一卷奏札,这奏札他没有给任何人看过,当年曹军入境,抓捕到崔琰的时候,也因为名流身份,没有为难他,所以家中财物得以保存些许。

这一卷书简,就是当时留存下来的东西,里面是袁绍写给他的回信。

其中谈及了沮授之事,有些私密之语本来不可告知他人,但崔琰倒是愿意为了徐臻,破例给沮授一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