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洪武生存指南 / 章节正文阅读

第083章:这个四月(3 / 3)

作品:《洪武生存指南

这里又不得不说起昨日从象山返回的海捕团队的收获。

初步估算,这一次海捕,顺利带回定海的,官方鱼获为万担,民间鱼获为万担,总量为万担,合380万斤。

远远高于朱塬最初的预期。

朱塬的基本预期是官方捕鱼8000担,民间大概与官方相当。

实际上,却是带回了将近5倍的鱼获。

不过,这其实反而不算太让人满意,因为缺少麻料,因为最后几日遭遇了飓风,不仅无法出海,还导致一批鱼获没能及时处理而腐坏,等于说,整个海捕团队至少损失了1万担的鱼获。

用‘担’总是缺少些冲击力,换算成更普遍认知的称量单位,就是100万斤。

无论如何,都是一次成功。

毕竟只是一次试验性的海捕,实际上,就已经超过了元朝时期正常年份300万斤的总量。因此,朱塬也第一时间写信给老朱报喜。

除了详细列举渔获收成,还提及了这次飓风过程中,灯塔港口对渔民的示警和避险作用。

可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

因此,朱塬的建议是,官方还需要加大对相关方面的投入。

再说总计万担的鱼获,营海司拿下了其中的万担,相当于320万斤。

说起来,其中渔税部分,按照朱塬之前制定的税率,只有区区510担,因为民间船只虽然多,但体量都不大,总载量折合才5万料出头,每百料直接收鱼获1担,因此得510担。

还没有盐运司转卖给这边的多。

即使朱塬给出了兜底条件,官方直接收缴鲜鱼进行腌制,降低百姓买盐负担,但,明州盐运分司跟随南下,这次海捕过程中还是卖出了150多引盐货。

因为是直接针对渔民销售,按照最终出售价格计算,得银钱折合1500多两。

渔民没那么多钱,还是直接缴纳鱼获,明州盐运分司按照与营海司的协议,当场将鱼获转交营海司,换取银钱。

关于盐政,既然涉及,朱塬近日也有所关注。

当下大明朝廷制定的终端零售盐价是10两银子一大引,折钱则是12万钱,合30文一斤盐。

很贵。

不过,相对于元朝,又便宜了太多。

元廷早期制定的盐价就是10两银子一引,中期略微下降,到了后期,财政困难,开始大幅提升盐价,最高达到200贯钞币一引盐的程度,虽说后期元廷钞币贬值严重,但折算下来,卖到百姓手中的每斤盐也超过了300文。

超高盐价导致私盐泛滥,蝴蝶出的另外一个结果,恰好就是张士诚和方国珍两大私盐贩子的崛起。

终端零售价格高达10两银子,大明朝廷能拿到多少?

不多,只有6钱银子。

这是官方规定当下每引盐货需要缴纳给朝廷的赋税,至于其他,则全部算做消耗。

朱塬觉得,这‘消耗’实在太大。

参照元廷数据,按照当下人口5000万的规模,朱塬大致能够算出,整个中原每年的盐货需求大概是200万引。当然,是400斤的大引,因此,官方能够获得税收大概120万两。

这倒是与朱塬之前了解到大明去年,还是西吴的时候,全年137万贯的盐税收入相差不大。

然而,比之前朝,无论是元廷,还是宋朝,也低了太多。

朱塬近期让人收集到的数据,宋时盐税最高可达到1700万贯以上。而记忆中,明朝盐税最高也才200万两白银左右。可以说,比前后各朝都要低太多。

不得不说,这是老朱的又一个重要财政政策失误。

就像另外一个朱塬恰好记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茶税一样,老朱的想法,朱塬能够看出,非常朴实的小农思想。

朝廷少收一些税,百姓就能多几分财富。

实际上,既是如此,也不是如此。

如果真得惠及了所有百姓,朱塬也很乐意看到各种低税率,但,实际如何,朱塬也再清楚不过。

总之,盐税的事情,今后有时间,还是要好好规划一番。

当然,还有渔税。

计算下来,510担税收,相对于民间总计万担鱼获,税率四十分之一不到,这也太低。将来时机合适,同样需要重新规划。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