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结感言(亦或是讨论吧)(2 / 3)

作品:《诸天:从射雕开始无敌

大家都在劳碌奔波,谁不想来一句,京海到底谁说了算?

哈哈……

这正是人的想法随事而变,随心而行,世上时移世易,哪有一成不变?

再说主角个人,他行事谈不上正义与豪侠,但行事很有分寸,在获取九阴真经之前,被人诟病的就是他灭人满门,亦或者夺取梅超风九阴真经时,太过下流。

怎么说呢,被主角灭人满门之人,不是作恶多端,让别人家破人亡的汉奸家庭,就是鱼肉乡里,拿汉人不当人的金人。

那时金国强盛,宋朝偏安一隅,汉人地位自然高不到哪去,主角一人之力不能改变大势,但杀一杀部分金人,那是力所能及的,至于灭他们满门,又怎么了?

“靖康之耻”了解一下,他们能做初一,我们不能做十五?

就不要谈什么孩童无辜了?

我们宋人的孩童,以及被恶人害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人就没有孩子?

谁去关心过?

我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个犯罪份子将人一家灭了门,法律那是一人做事一人当,只追究犯人,那么受害者家属呢?他们有没有一种冲动,将这凶手也给他灭门了?

当然,现实中是违法的,不提倡。

但谁说这些人没产生过这种想法,那是骗人的,只是自己没有那个不受制裁的能力与胆量罢了。

但主角都到了古代了,又有一身蔑视天下的武功,莫非还要委屈自己?

你能杀人全家,我就可以灭你门,合情合理!

至于说到对付梅超风那一段,说主角太过无耻下流。

那你就要明白,主角的目的以及梅超风是个什么性格的人。

主角有了九阳真经,一身内力极为可观,但却没有高明技法,让他发挥出来。

好比是个大财主有万贯家财,但却不会合理的花钱法门,只会用钱硬咂,遇上没他有钱的,自然无往不利。

但遇上比他有钱的,亦或者人家虽不如你底子厚,但也是个有钱人,这就吃力了,所以他一直找寻能够让他合理应用的法门。

只有梅超风的九阴真经,有地点有把握,其他的什么独孤求败墓,或者灵鹫宫石壁,我就想笑。

只要深入读读这段原着,就知道那地方你知道一个大概,具体有多难找?

这就仿佛说,你们城市外的一座山上埋了一千万,乃至一个亿,你找一下看看。

主角只是知道大概情节,并非将原着毫无巨细的背下来了,能找到?

独孤求败墓因为有二十年后的杨过找到,现在还在,情理之中。

可灵鹫宫都过了一百多年,你就能肯定石壁没有被人破坏?

李秋水留在西夏的图画在原着中都被招亲之人破坏了,谁注意看过情节?

那么在这一百年中,灵鹫宫的就一定没被破坏?况且就算还在,进入那个地方,原着中描写有机关,你怎么知道你不会被机关坑死?哪里有明确的九阴真经保险,是不是这个道理?

再说回来,主角那样对待梅超风,只是为了九阴真经势在必得而已,否则他怕梅超风毁了九阴真经。

原着中欧阳克用蛇阵困住梅超风,梅超风的选择呢?

请看原文:

【梅超风道:“那么你先撤开蛇阵。”欧阳克笑道:“你先把经本子抛出来。”这《九阴真经》梅超风看得比自己性命还重,哪肯交出?打定了主意:“只要我让毒蛇咬中,立时将经文撕成碎片。”】

梅超风是个性格凶厉之人,主角又没有一招制住她的本事,一旦对方感觉不敌,毁了书,这怎么办?

主角目的是经书,不是来行侠仗义,搞杀人之事,所以他才那样说,就是让梅超风心里产生压力,不敢毁书罢了。

至于说将其剥光等等,其实吓唬成分居多。

而且主角一直认为,发财方能立品。

他有了九阴真经后,有了发挥九阳神功的武学技法,就变了。

这个分寸之处,就是好色而不淫,爱财而不贪,也不是他不坏,他做的事都是正确的,而是万事他有担待,也有交待。

别人敬他,他也会回敬,像郭靖坦白黄蓉将他的事迹四处宣扬,主角本来对这个人恨的牙痒痒,但在这种情况下,他陷入了内心交战,很难抉择。

结果郭靖又出手助他,度过走火入魔之劫,还有人嚷嚷着要让主角报复黄蓉。

我就想说,救命之恩大于天的道理,你都不懂,还算是个人?

在天龙世界时,少林寺几次与主角冲突,主角没杀一人,为什么?

因为少林六玄在他身受重伤时,没有乘人之危,继续下手。

要知道,金庸在天龙原着,旁白交代的很清楚,少林寺的高僧都是仁人高士。

绝不能因为他们所谓冤枉乔峰,围攻乔峰就质疑他们的人品。

我们看书是以主角视角,但在评判一个人的行为时,你得跳出来。

在少林视角就是,你乔峰半夜潜入少林,还有沙弥指证你打了玄苦一掌,还有人说你的父母也是被乔峰打死的。

那么围攻你这个杀师杀父母的孽障,有什么错?

但就这也让玄慈有了疑问,所以看着乔峰逃离,微微发愣,这才有了让玄石、玄?两人跟踪乔峰,而后为他证明清白之事。

主角行事不叫反复无常,而是他自己有自己的标准,这个标准对错固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他自己怎么想就怎么做,也是合情合理,所以他对少林因为七十二绝技来曼陀山庄,以及维护萧远山,心里不满归不满,但不会认为他们错。

这只是大家立场不同,并非真的触碰到江湖底线“信、义”二字。

少林寺与主角的纠纷一直都是限于与他本人,并未迁怒他的亲近之人,那么他也就会有底线,不会真去欺负小和尚,失了格局。

这与反复无常根本不挂钩。

再说回到中来,金庸笔下的乔峰,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大丈夫,也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我将他写死,导致很多人喷我!

说实话,乔峰之死,看懂的人自然明白深意,金庸将他写绝了,他一出现,豪气干云之处无人可比,必得抢了主角风头,与本书立意背道而驰。

但若不是,那就不是乔峰,而是顶着这个名字的工具人。

我本事有限,写不出那样的乔峰,所以我还不如让他提前下线,以此保留原着中那个群雄束手,气盖当世的乔峰。

否则,他活着,必要与主角做对,这非关其他,而是因为两人理念不同。

不说别的,主角与少林寺起冲突,乔峰一身武功源出少林,岂会袖手旁观?

那是让主角将他公平打败,还是让他打败主角?

要知道以扫地僧之强,功力高出乔峰不知多少,也要让他被击伤,可见金庸对此人之爱重。

当然,那是因为扫地僧要将萧远山打的龟息,力道必须得控制的恰到好处,难度远胜将其击杀或击败,这才给了乔峰可乘之机。

但鸠摩智偷袭被扫地僧化于无形,慕容复被弹飞,乔峰就能让他吐血,形成这种反差,无不说明,金庸爱谁。

我也看过好多人写结拜剧情,说实话,我看到就想吐,乔峰与段誉的结拜,怎会那么简单,段誉的洒脱康慨那不是装出来的。

他与乔峰喝酒以后,将自己出身,还有遇到鸠摩智,乃至于诸般丑事都毫无巨细的说给乔峰听,压根不掩饰。

乔峰的反应,金庸写道:“又惊又喜”,这种反应之下,才会认可这个人,其他人做得到吗?有目的的接近与发自内心,真心实情,乔峰看不出来?

他不是一个莽夫!

所以我写不出来这种脑残剧情,我宁愿让主角仗着先知优势,阴死乔峰。

……

再说到主角想法多变,呵呵,我就想笑,谁的想法不变?

原着中的乔峰,谁又真正了解过?

照某些人的看法,他的想法也是变来变去,莫非也是一个反复无常的小人吗?

乔峰刚开始身份没有暴露之前,他是以宋为荣的,认为辽人该杀,参考原文:

【萧峰听到这里,心道:“原来如此。我在丐帮当帮主之时,或亲自出马,或派人动手,杀过不少辽国的大将武人,何尝有丝毫含疚之心,只觉这些人该杀,杀得好。我爹爹却致力于两国休兵和好,有仁惠于两国,功德胜于我十倍。”说道:“多谢大师指点,解明了小人心中的一个疑团。”】

而他知晓自己是契丹人,又在雁门关前看到宋兵屠杀契丹人,那时的他想法又变了,

【过了一会,乔峰缓缓地道:“我一向只道契丹人凶恶残暴,虐害汉人,但今日亲眼见到大宋官兵残杀契丹的老弱妇孺,我……我……阿朱,我是契丹人,从今而后,不再以契丹人为耻,也不以大宋为荣。”】

乃至于最后相助耶律洪基平叛当了南院大王,看到辽人打草谷,他的想法又变了,他想着为什么宋辽不能和睦相处,所以他不愿意带兵攻宋。

照某些喷子对于主角报复黄蓉的看法,乔峰也就是贱了,宋人那样对他,他为什么不提兵报复,慕容博也是这样蛊惑他的。

但他心里不愿意这样做,那就不做。

这与主角不愿意杀黄蓉,一个道理。

他不愿意,就不做!

跟贱不贱有什么关系?

关于人的想法,金庸笔下的大侠郭靖,也是成长性的,他初出江湖时,是不懂家国情怀的,明白不?

那是黄蓉跟他讲的多。

【黄蓉一曲既终,低声道:“这是辛大人所作的《瑞鹤仙》,是形容雪后梅花的,你说做得好吗?”郭靖道:“我一点儿也不懂,歌儿是很好听的。辛大人是谁啊?”黄蓉道:“辛大人就是辛弃疾。我爹爹说他是位爱国爱民的好官。北方沦陷在金人手中,岳爷爷他们都给奸臣害了,现下只辛大人还在力图恢复失地。”

郭靖虽然常听母亲说起金人残暴,虐杀中国百姓,但终究自小生长蒙古,家国之痛在他并不深切,说道:“我从未来过中原,这些事你将来慢慢说给我听,这当儿咱们想法儿救王道长要紧。”】

谁真正知道这些,后来【黄蓉将范蠡怎么助越王勾践报仇复国、怎样功成身退而与西施归隐于太湖的故事说了,又述说伍子胥与文种却如何分别为吴王、越王所杀。

郭靖听得发了呆,出了一会神,说道:“范蠡当然聪明,但像伍子胥与文种那样,到死还是为国尽忠,那是更加不易了。”

黄蓉微笑道:“不错,这叫做‘国有道,不变塞焉,强者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者矫。’”郭靖问道:“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黄蓉道:“国家政局清明,你做了大官,但不变从前的操守;国家朝政腐败,你宁可杀身成仁,也不肯亏了气节,这才是响当当的好男儿大丈夫。”郭靖连连点头,道:“蓉儿,你怎想得出这么好的道理出来?”】

郭靖的成长之路,离不开黄蓉对他说的好多典故,乃至于黄蓉对他说岳飞与韩世忠这些抗金名将事迹,让郭靖悠然神往。

【郭靖默诵范仲淹所作的岳阳楼记,看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时,不禁高声读了出来。

黄蓉道:“你觉得这两句话怎样?”郭靖默默念诵,心中思索,不即回答。黄蓉又道:“做这篇文章的范文正公,当年威震西夏,文才武略,可说得上并世无双。”郭靖央她将范仲淹的事迹说了一些,听她说到他幼年家贫、父亲早死、母亲改嫁种种苦况,富贵后处处为百姓着想,不禁肃然起敬,在饭碗中满满斟了一碗酒,仰脖子一饮而尽,说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大英雄、大豪杰固当如此胸怀!”】

在国仇家恨之下,郭靖本来相助蒙古灭金,可后来对于蒙古屠城的残暴之举,有了疑问,自己报仇,害死这么多人,是对是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