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章节正文阅读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229章 一切,就要见分晓了(2 / 3)

作品:《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太仓的粮食,卖出去多少了?”

    “钱数对得上吗?”

    刘胜此言一出,刘、窦两个‘彭祖’便反应过来:时隔近半个月,刘胜终于进入了工作状态,重新专注在了粮食的事情上。

    各自在心中长松一口气,便见刘彭祖率先起身,将一卷明显更粗的竹简抱起,放在了刘胜面前的案几之上。

    “都在这儿了。”

    “——九月,三十七家公侯,几乎动用了自己在长安的所有金、钱,买下了差不多七百四十万石粮食;”

    “过了新年之后,也还是这三十七家,从关东的封国调来了金、钱,又买下了一千一百多万石。”

    说着,刘彭祖不忘伸出手,俯身于刘胜面前的那卷竹简前,又伸手指了指。

    “这里。”

    “到今天为止,太仓的两千万石粮食,总共卖出去一千九百二十万石。”

    “再算上馆陶姑母的十万石,只剩下七十万石还没卖出。”

    “——卖出去的一千九百二十万石粮食,总共换回了黄金十二万金左右,全都送去了少府内帑;”

    “另外,还有铜钱七万万,太子宫放不下,也大半送去了内帑。”

    “钱、粮账目,也都对的上。”

    随着刘彭祖的话语声,以及在竹简上滑动的手指,刘胜的目光,落在了竹简上的一个个数据上,脑海中,却是飞快的拨弄起了算盘。

    一边拨弄着脑海中的算盘,嘴上一边不忘继续问道:“少府那边,有消息了吗?”

    “从关中其他官仓调来的粮食,总数有多少、还要多久能运来长安?”

    听闻此问,轮到另一侧的南皮侯窦彭祖站起身,呵笑着走上前,在刘胜身侧停下脚步。

    俯下身,看着刘胜面前的竹简,嘴上也不忘给刘胜的问题给出答复。

    “少府从关中各地官仓,能调来九百多万石粮食,最迟后日能到长安。”

    “至于蜀郡、汉中,少府已经派人去购粮,应该要花费一些时日。”

    “出入蜀地、汉中的栈道本就难走,再加上这十月凛冬······”

    “——估计得等到春二月,蜀郡、汉中的粮食,才能运回长安。”

    “据少府所言,总数在七百到九百万石之间。”

    闻言,刘胜又是缓缓一点头,脑海中飞速拨弄的算盘,也终于发出了最后一声脆响。

    “唔······”

    “二千万石,九百万石,七百万石······”

    结束心算,又若有所思的发出两声呢喃,刘胜便再一点头。

    站起身,示意兄长、表叔各自坐下身,便见刘胜深吸一口气,随后将严肃的目光,撒向右侧的表叔窦彭祖。

    “太仓的两千万石粮食,已经被那三十七家公侯全部吃下。”

    “表叔认为,这三十七家公侯,还有继续买粮的能力吗?”

    “——太仓的两千万石粮食,究竟有没有将这三十七家公侯,都逼到了‘身无长物’的地步?”

    “等少府新调的九百万石粮食运回长安,这三十七家公侯,还有没有能力,继续吃下一部分粮食?”

    感受到刘胜语调中,这满是严肃、凝重的情绪,窦彭祖也不由稍坐直了身。

    暗下稍一思虑,便满是笃定的摇了摇头。

    “九月,公子开太仓卖平价粮,这三十七家公侯,动用了自己在长安的所有钱、金,从公子手中,买下了七百多万石粮食;”

    “到十月,这三十七家又调来了关东的存钱、存金,才又艰难的吃下一千一百多万石。”

    “——三十七家,吃下一千九百多万石粮食,算下来平均每一家,便吃下了将近五十万石。”

    “从公子手中,买下这五十万石粮食,需要花费五千金,或铜钱五千万······”

    话说一半,窦彭祖又仔细思考了一番,才又重重摇了摇头。

    “这三十七家公侯,平均每家出了五千金或五千万钱,应该已经到了极限。”

    “少府新运来的九百万石粮食,这三十七家,恐怕连一万石,都根本无力吃下。”

    “——虽然不到公子所说的‘身无长物’的地步,但这三十七家公侯,手里应该也没有多少钱、金了。”

    “就算抵押自己在长安的府邸、庄园、商铺,从子钱商人手里,也借不来多少钱。”

    闻言,刘胜稍点下头,面上却仍不见轻松之色。

    只稍一思虑,便仍面色凝重的问道:“除了子钱商人,还会有谁借钱给他们?”

    “如果他们吃不下,那除了他们,还有谁会动这个念头,吃下这刚调来的九百万石粮食?”

    听到刘胜这仍没有丝毫放松、仍带着满满郑重的语调,窦彭祖倒是低下头,认真思考了好一会儿。

    将自己能想到的,能拿的出这么多钱,又愿意借给这些公侯的人,都在脑子里过了一遍,窦彭祖才面色严肃的抬起头。

    “子钱商人,可能会给他们借钱,但利息会很高。”

    “——就像去年,周亚夫率军出征时,从子钱商人无盐氏手中,借了一千金的军费,最终连本带息,却还了足足一万金。”

    “所以,这三十七家公侯,应该不会去借子钱。”

    ···

    “单论‘借不借的起’,那其他没有从太仓买粮的公侯,也有能力给这三十七家借钱。”

    “但这种可能性不大。”

    “因为这些公侯,既然自己没有从太仓买粮,那就是打定了主意,不愿意和公子交恶;”

    “自己都不愿意从太仓、从公子手中买粮,自然,也就更不会给这三十七家借钱,帮他们从公子手里买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