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 章节正文阅读

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第264章 蛮不讲理太子胜(2 / 2)

作品:《朕真不是中山靖王啊

    “太子家的属官,以朝堂为参照,分别有太子太傅、太师、少保,都负责教导太子。(太子三公)”

    “另外,还有太子詹事、洗马、庶子、舍人、中盾卫、门大夫等(太子九卿),分别负责太子宫中的事务,以及太子出行、太子与陛下往来的事宜。”

    ···

    “根据礼制,除太后、陛下、皇后之外,无论是朝臣百官,还是公侯贵戚,亦或是内外藩王、宗亲诸侯,都应当视太子为君。”

    “但在有关于国事、朝政的事务上,太子并不具备命令、调遣任何朝堂有司属衙的权力;”

    “除非陛下亲自诏允,否则,太子能号令的,便只有太子宫中,除太傅、太师、太保之外的属官······”

    根据自己的记忆,将汉太子的权利次序道出,卫绾的话语声明显一滞;

    再看了看身后的刘胜,才又无奈的继续道:“至于临江王······”

    “呃,是因为在兴建王宫时,不顾王相、内史的阻拦,将江陵太庙的外墙毁去、将原本属于太庙的区域,纳入了自己的王宫。”

    “得知此事,陛下便令临江王入朝,并让廷尉、中尉一同调查此事。”

    “而这些事······”

    “这些事······”

    ···

    “这些事,并非是太子所能、所应该插手的。”

    “无论是调查诸侯王的罪过,还是有关太庙的事,都不是太子所能决定、所能干涉的;”

    “尤其是事关太庙的事,太子,断然没有横加干涉的道理······”

    最后再道出一语,卫绾终是长出一口气,随即站起身。

    同样是一板一眼的整理冠帽、衣袍,又一丝不苟的对天子启躬身一拜;

    但即便隔着足有十几步的距离,刘胜也依旧能明显感觉到:卫绾对天子启的这一拜,分明带上了些许恳求。

    ——还没成为太子傅的卫绾,正因为刘胜的‘错误’,而恳求天子启······

    “太子认为如何?”

    面色复杂的抬起头,望向卫绾朝天子启躬身行礼的背影,刘胜心中,只一阵五味杂陈;

    又闻天子启低沉的嗓音传入耳中,刘胜便也只得将目光侧移,却见天子启望向自己的目光中,已是毫不加以掩饰的愠怒。

    “中郎将转任太子太傅的事,朕已经和太后商量过了。”

    “要不了多久,中郎将,就要做太子的老师了。”

    “——如何?”

    “中郎将这番话,太子认为,说的对不对呢?”

    ···

    “如果不对,还劳太子明言:哪里不对、为何不对;”

    “如果对······”

    说到这里,天子启终是深吸一口气,将心中恼怒强自按捺下去些,才稍侧过身,将受指向默然跪坐于殿侧的郅都。

    “如果太子认为,中郎将说得对,那就给中尉一个交代吧。”

    “——临江王,是中尉奉朕之令,囚禁于中尉府的。”

    “结果太子连招呼都不打一声,便将临江王接走;”

    “中尉上门,太子更是面都不见?”

    ···

    “太子这么做,肯定是有自己的道理的;”

    “朕‘区区’天子之身,也断然不敢妄议太子的举动。”

    “但再怎么说,中尉,也是奉朕之令行事。”

    “就请太子,看在朕这张老脸的份上,给中尉一个交代吧······”

    “——毕竟为了此事,中尉也已经在太子宫外,已经风吹日晒了足足两天;”

    “若不给个交代,恐怕怎么都有些说不过去?”

    最后道出一语,天子启也终是彻底沉下脸去,将阴恻恻的目光,不偏不倚的落在了刘胜身上。

    感受到天子启望向自己的目光中,那令人嵴背发凉的阴凉,纵是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刘胜也不由冷不丁打了个寒颤。

    天子启话中深意,刘胜如何不明白?

    天子启,并非是要刘胜,给中尉郅都一个交代;

    ——天子启是要刘胜,给自己一个交代!

    如果今日,刘胜给不出一个令天子启满意的交代,那刘胜从中尉府将刘荣劫走的事,非但无法让刘荣解困,甚至还会让刘胜自己,都被这个巨大的漩涡吸进去。

    万幸的是:早在从太子宫出发,到未央宫面见天子启之前,刘胜便已经预料到了这一切;

    更准确的说:刘胜此番入宫面圣,为的,也正是就自己劫走刘荣的是,给天子启一个交代······

    “呼~”

    “但愿老爷子,还能听得进去话······”

    在心中如是给自己打打气,再连做好几个深呼吸;

    做好心里建设之后,刘胜终还是直起腰杆,昂起头,目光毫不躲闪的对上天子启那深邃、阴冷,又不时闪过些许恼怒的双眸······

    “儿臣,谨奏。”

    “临江王损毁江陵太庙一事,儿臣认为,另有隐情。”

    面色澹然的道出一语,再小心打量一番天子启面上神容;

    确定天子启面上,没有表露出类似不耐、烦躁之类的情绪,刘胜才暗下稍松一口气。

    随后,刘胜便当着自己未来的老师——卫绾,以及当朝中尉郅都的面,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摆在了天子启面前。

    ——认理不认人,帮理不帮亲,是圣人才能具备的、理想状态下的道德品质。

    很显然,刘胜,并不是圣人;

    汉家的天子,也从不曾出过‘圣人’······

    “早在先帝之时,削夺诸侯王权、兵权的提议,就已经在朝堂上出现;”

    “到父皇继位之后,故内史、现任御史大夫晁错,更是亲自奉上《削藩策》,以劝父皇削藩。”

    “到去年年初,吴楚七国之乱,惹得天下战火遍地,百姓为战火荼毒,民不聊生。”

    “叛乱平定之后至今,这一年半的时间里,长安朝堂一直在忙于削夺诸侯王的权利。”

    “——为的,是避免吴楚之乱那样的惨剧,再次让天下人被战火所摧残。”

    “而这便足以证明:临江王,是不可能损坏江陵太庙的。”

    铿锵有力的一语,只引得一旁的卫绾、郅都二人微微一愣,便见刘胜满是自信的昂起头。

    “一者,自吴楚之乱之后,我汉家的宗亲诸侯,都被削夺的很多权力。”

    “就连楚王那样的长者、梁王这样的壮年宗室,都已经无法决定封国的很多事。”

    “——楚王、梁王尚且如此,更何况才刚获封不久,且还没加冠成人的临江王呢?”

    “才刚获封、刚就藩,连自己的王都都还没熟悉的情况下,就算临江王真的下达‘侵夺太庙土’的指令,又有谁人会听从呢?”

    接连发出两问,刘胜便满是笃定的咬咬牙,对天子启沉沉一拱手。

    “所以,儿臣认为:临江王侵夺江陵太庙土一事,定是有小人从中作梗,蓄意污蔑!”

    “既然是污蔑,那临江王,就不应该再待在中尉府、再被囚禁于牢房之中。”

    ···

    “再者,父皇令中尉囚禁临江王,也只是让临江王在中尉府暂住,以等候父皇处置。”

    “既然如此,那临江王为何不能在太子宫,等候父皇的处置呢?”

    “难道太子宫,比不上中尉府的牢房吗?”

    “难道临江王不更应该住在儿臣的太子宫,而非是暗无天日的中尉大牢吗?”

    面不红气不喘的道出此语,刘胜仍不忘侧过身,望向殿侧的郅都。

    虽然没有开口,但那无比生动的目光,分明是在问郅都:中尉说说看,是这个道理不是?

    接收到刘胜的眼神示意,尚还为此事感到羞恼的郅都,自然没有兴致做出反应。

    倒是御榻之上,天子启余怒未消之下,暗啐了一声:胡搅蛮缠。

    但也正是这牢骚性质的‘胡搅蛮缠’四字,却刚好给了刘胜机会。

    ——引出正题,表达核心观点的机会······

    “或许在父皇看来,儿臣没有任何证据,就说临江王是被冤枉、污蔑,分明是在胡搅蛮缠。”

    “但儿臣听说:如果做父亲的触犯了法律,那儿子就不应该检举父亲;”

    “如果丈夫触犯了法律,妻子也同样不应该检举丈夫;”

    “主人触犯了法律,奴仆,也还是不应该检举。”

    “——这在萧相国制定的《汉律》之中,被统称为:非公室告。”

    “太祖高皇帝制:凡子告父、妻告夫、奴告主,皆非公室告,郡县地方勿听。”

    ···

    “所以,儿臣并非是在胡搅蛮缠,而是和民间百姓一般无二的,在回护和自己血脉相连的手足兄弟。”

    “儿臣听说:道理,是和外人讲的;”

    “——亲人之间,则应该讲情谊,而不是讲道理。”

    “就算父皇认为,儿臣这是在胡搅蛮缠,儿臣也依旧认为:道理,不是讲给亲人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