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风起明末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二百一十五章:戊寅之变(3 / 3)

作品:《风起明末

十月十四日的时候,卢象升在巩华城领宣、大、山西三路共两万余名军兵誓师出征。

而后卢象升率兵至顺义,与清军遭遇,先胜后败。

杨嗣昌因此与卢象升再生矛盾,朝廷官员皆是知晓内情。

卢象升斥责杨嗣昌沮师养寇,杨嗣昌则是骂卢象升轻敌浪。

十月二十五日,清军开始进攻北京城,卢象升领兵拒战,鏖战近十日,清军受挫方退。

清军绕北京至涿州,八分其军,沿太行山、运河,顺京西至山西大举侵略。

最新的探报,清军主力已到良乡、涿州,随后分三路南下,一路由涞水攻易州,一路由新城攻雄县,一路由定兴攻安肃。

连陷良乡、涿州,围高阳、阜城、威县等北直隶诸城,遍揉京畿。

不过这些,都是不让陈望重复的念出徐沟这个地名的原因。

之所以念叨徐沟这个地名最大的原因,是因为陈望在书中看到过,到了徐沟,他们就要往东了……

急促的马蹄声打断了众人的思绪和谈话,一名风尘仆仆的令骑已是从远方飞驰而至,带来来自北方的消息。

“建奴转道向南攻掠真定、保定……取道井陉,火速驰援!”

军令是孙传庭亲自下达,更准确来说是兵部的急令,清军南下真定、保定,威胁真定府,命其火速驰援。

陈望神色微凝,他记得孙传庭领军勤王之时,第一战就是在真定。

从徐沟到真定走井陉的话,需要花费近十日的时间。

也就是说十日之后,他将会第一次领军直面大举南下的清军。

军令传达完毕,曹文诏恭敬接下了军令。

孙传庭领军先行,洪承畴主力压后。

初战极为重要,孙传庭很清楚清军的战力,因此在行军之时,上疏主张的便是和清军相遇切不可浪战,而是应当严加防守、伺机反击。

而洪承畴也赞同孙传庭的意见,经过商讨之后,先锋部队共选五营。

曹变蛟领精骑作为前驱,贺人龙领延绥兵再后,孙传庭则是领督标营居中,曹文诏领本镇兵殿后。

陈望也被选入了五营之中,与贺人龙一起作为曹变蛟的接应。

左光先和祖大弼则是分别带着固原兵和宁夏兵跟着洪承畴,以为后劲。

“建奴甲兵凶猛,轻易不可浪战,你在前方务必小心谨慎。”

曹文诏将手中的军令收好之后,转身再度嘱咐了一句,便策马离去。

真定告急,急行军向东,要做的准备工作很多,自然需要争分夺秒。

陈望同样勒马回营,不断的开始的发布着军令,调整大军的行进速度。

真定一战,陈望很清楚结果如何。

明军是胜利的一方,解除了真定之围。

陈望很清楚如果按照原本的历史进程继续走下去,接下来会如何发展。

戊寅之变造成了什么样的影响他再清楚,甚至明清两方的战损和收获他也是一清二楚。

但是眼下历史已经是差不多面目全非,注定和历史完全不同。

虽然大体没有发生改变,但是细微之处却是已经发生了使很多的改变。

历史上卢象升在南下追击之时,将麾下所统的不少的兵马都交给了陈新甲,去守护昌平皇陵。

而后当时任为大同总兵王朴又以大同有警为由折返大同,在前往巨鹿之时,卢象升实际掌握的兵力不过七千余人。

但是现在,大同的总兵现在不是那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一遇强敌便想要退缩的王朴,而是变成了杜文焕。

杜文焕在万历之时,曾屡败蒙古诸部,崇祯时,杜文焕作为提督主持进剿,曹文诏当时都只是他的下属。

先败流寇主力于府谷,又败张献忠于清涧,再败神一元。

之所以最后下狱并非是因为战败无功,而是因为麾下杀良冒功,遭到了御史吴甡与给事中张承诏的弹劾,才被下狱夺职。

杜文焕缺点有很多,但是没有人说过他打仗与练兵不行。

如若杜文焕没有如同王朴一般借故逃走,那么到时候跟随着卢象升留在巨鹿的军队将会超过万人。

而现在孙传庭没有如同历史上一般没有多少的可用之兵,作为关内众军定海神针的曹文诏此时就在军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