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一章:婚前禁止涩涩?!(1 / 4)

作品:《人在秦时,浪到失联

秦国历来缺少文人士子,所以秦国会格外优待从他国来的士子。

但无论历代秦王如何优待那些他国来的士子,国籍却往往还是成为了那个让外来士子们一心为秦国效力的最大阻碍。

绝大多数士子都心存母国,在遇到秦国与母国发生利益冲突之时,难免会心向母国。

毕竟那些外来的士子入仕之初,又有几人最初的目标不是自己的母国呢?

小打小闹倒也罢了,但若是让母国伤筋动骨了,乃至有亡国之危,又有多少人能忍心?

例如当年为惠文先王效力的犀首公孙衍,身为魏人指挥包括秦军,于河西一战之中斩首魏军八万,助秦国彻底夺回河西。

要知道,彼时的公孙衍在秦国何等威风?

彼时,“智囊”嬴疾、“崤函烈虎”嬴华、司马错等一众大秦名将,全部居于公孙衍麾下,听凭指挥。

战后公孙衍升任秦国大良造,与宗室子弟嬴辛发生冲突,虽然的确是嬴辛犯错,但惠文先王却没有顾及同宗情面,也无视了嬴疾、嬴华二人的求情,判了嬴辛断臂之刑。

但公孙衍依旧头也不回地回了魏国,并力促合纵抗秦。

哪怕是当年张仪也多次在外交政策上选择拉拢魏国,希望使母国站在秦国的战线,在不违背秦国利益的情况下帮助母国。

这便是在这个大一统仅仅是提出却无人践行的时代无法避免的弊端,哪怕是在极盛时期的时期,也从任何一国诸侯的子民自称周人,他们只会自称秦人、楚人、齐人……

哪怕是到了百余年后以同姓子孙分封各地的汉朝,也免不了在仅仅过了两代的情况下便因为缺乏大一统思想而出现大规模的叛乱。

不过,也有些诸侯国的百姓以及士人,他们的思想格外的与众不同,在这个时代甚至有些离经叛道。

那便是卫人。

传说中,卫地是水神共工的故乡,共工作为水神,以桀傲不训闻名,《列子·汤问》曰:“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

而卫人作为共工之后,似乎也继承了这种桀骜和叛逆,屡次反抗周朝。

《诗经》的《国风》篇中,《卫风》之中的诗往往充满了反抗、斗争和批评的观念,哪怕是面对统治阶级,也毫不留情地以“硕鼠”比之,厉声怒喝“不死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