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狼烟晚明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零四章 计较(3 / 3)

作品:《狼烟晚明

陈伯闻听得目瞪口呆,康师爷继续说道:“昨日钱大人与区区便定下计较。来一批,咱们就打发出去一批,每人发两个杂面馍呗!先上的固然先死,可咱们人有的是啊!换子聪兄是对面的贼人,杀一批便迎头再来一批,源源不断,啥时候是个头儿?任你再利的钢刀也得崩了刃!日日如此,谁不胆寒?贼人这是给咱帮大忙啊!退一万步说,就算到最后没能把贼杀净,想必也是头破血流元气大伤了!强弩之末尚不能穿鲁缟,何况南阳府高高的城墙!咱们可是坐收渔人之利呢,再后面该怎么上奏朝廷,用不着在下多说了吧?哈哈哈。”

陈伯闻茅塞顿开,双手齐挑大指:“高!钱大人高、律铮兄高!陈某佩服!下官放心了,这便去回禀王爷千岁。”

钱玉川接过话头:“子聪兄先别急着走。既然来了,可否随下官一起去给百姓们鼓鼓劲儿?那些家伙,如若见了王府属官和下官联袂慷慨陈词晓以大义,怕不是更加急不可耐地冲将出去!哈哈哈哈……”

*鸱吻:宫殿等建筑正脊两端的饰物,用陶或琉璃制成,起固定屋瓦的作用。传说鸱吻是龙的九子之一,能够喷浪降雨,所以做成这个形状,寓意避免火灾。其实这个传说很不靠谱,经历了很长时间民间各种穿凿附会。

最早的脊兽其实是蚩,这是一种传说中的海兽,甩甩尾巴就能布雨,所以用来取建筑避火之意。其尾巴的形状有的说像鱼,有人说像鸟,因而鱼尾鸟尾各种形状都有。晚唐以后,有人觉得只有尾巴没脑袋不好看,就变了个形状,干脆给尾巴整出来个脑袋。再后来,又有人联想起龙生九子里面有个家伙叫鸱吻,喜欢登高赴险,能吞火——好吧,其实它不止吞火,见啥都吞,于是干脆几合一。

龙这种图腾,也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黄河流域的人最早对龙的诠释来源于猪(嘿嘿,想不到吧?),有很多文物是猪首龙的造型;沿海的部落崇拜的是鱼,所以尾巴得像鱼;还有的山民部落觉得被蛇咬一口非常不好玩,所以怕的东西身上必须有鳞;还有部落崇拜飞鸟,龙爪便取了鸟爪……几个部落大融合,大家献计献策,终于凑出来龙的形状。

鸱吻这东西它爹毕竟是龙——而龙是群策群力的结果,那鸱吻也就自然可以博采众长集各种神通与一身了:登高瞭望示警、播浪布雨、雨浇不灭的大火可以让这小东西吞掉……

还有人想起来螭(这个字也念“吃”,不能念“离”哈)这个长得像龙却没有角家伙,肚子大,能装很多水——水能灭火……反正俩字读音一样,似乎大概应该也许这俩是一回事,干脆,鸱吻也叫螭吻吧……

大家谁也别太较真,中庸之道,才是王道。

BTW,北方话有句俗语“五脊六兽”,形容一个人闲的难受。有兴趣的书友不妨度娘一下看看本意,说的也是这等东西^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