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狼烟晚明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一百二十一章 盐课(3 / 5)

作品:《狼烟晚明

大明实行的是“盐引”制度——盐引可以看作食盐专卖许可证。生产由国家垄断,比如说,给盐农提供煮盐用的大铁锅,煮出来的盐全交给政府。全国按照“圣德超千古,皇风廓九围”的命名方式划为十个“纲”,每个纲盐引为二十万引,每引折盐三百斤(小引是二百斤)。商人要向政府申请购买盐引,凭盐引到盐场支盐,再贩运到指定区域销售,所以官盐也叫引盐。盐引是一张带编号的纸,一撕两开,官府留下做存根的一半叫“引根”,商人拿走做售卖凭证的那半张叫“引纸”——注意,盐引是有时间限制的,过期作废,官盐秒变私盐。

有人觉得食盐的利润高。

大错特错。

食盐的利润不是高,是非常非常高!

奇高!

每引折银六钱四厘。三百斤呢,真不能算高吧?呵呵,别忘了,还有税呢!三两。还有公使银(运费)呢,也是三两。还有一路下来每个卡口的辛苦费呢……从盐场到百姓的炒菜锅里,涨个十几倍,那是良心价——涨了足足三四十倍的“在在有之”!顺便说一句后话,到了满清道光年间盐制经过大力整顿以后,一引盐的正课(必须不折不扣如数缴纳的各种税赋)是一两一钱七分,杂课(千奇百怪的地方性杂税)嘛,也得有一点,不多,十二两,才十倍而已。当然,不包括沿途各路神仙小鬼儿们各种不入账的打点哈。

即便要承担这些必不可少的巨额开销,盐商们还是富甲一方:明朝的全国总收入平均在一千万两左右,而扬州一地的两淮盐商资本“在广陵者不啻三千万两”!还是一句后话,乾隆下江南至扬州,盐商出资几十万两白银为其建行宫,并修葺大虹园(今瘦西湖),供其玩赏。以至于乾隆发出“盐商之财力伟哉!”的感叹。后后话,这厮不久就把那些接待他的盐商家都抄了——尽管“其产尽没入官”,百姓们没拿到一个铜板,还是为乾隆爷发自肺腑地欢声雷动。

而私盐,完全没有这些开支,您说利润会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