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靖明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26章、喂不饱的大同(2 / 3)

作品:《靖明

而后他点了点头:“我听明白了。有兵,只有一所。御敌重任,不在朔州卫。这里的麦子,是五月收?”

“是啊!”俞寿可回答道,“去年鞑子打到了这边来,坏了不少麦苗。还好天降瑞雪,剩余的麦子长势不错。眼下,也到了那洋薯该开始种的时节了。这洋薯可是个好东西,还是以前朱总兵回京前,又托人从山西、陕西那边分得了不少种子来……”

“我朔州卫屯粮任务有多重?如今屯田一共有多少?”俞大猷好像有些不明情况一样,“大同每年不是还有很多饷银吗?我朔州卫能分多少?为何屯粮要支应大同镇,我朔州卫还另有饷银?”

俞寿可笑道:“这个的话,艾同知最清楚了。饷银自然得有,如今都是折银。但银子又不能吃,这屯粮都是大同那边统一安排,只不过就算只供边军,大同人马这么多,那却也远远不够。”

艾行志给他说了个数字:朔州卫如今共有屯田一千九百三十八顷,但大同土地贫瘠,一顷地一年收上来只有二十多石。这些粮是总产量,按制度,军籍人家受田一份是五十亩,由卫所供农具、种子,卫所收上来的也是税粮,名叫屯田籽粒。如今,规矩是三年一交,每亩交一斗二升,五十亩那就是六石。

一份田五十亩地,三年一共交六石上来,每亩地每年是四斗粮食,看起来负担是不算重的。

俞大猷点了点头:“也就是说,我朔州卫平均每年是差不多八千石粮食。”

“正是!”艾行志叹道,“如今,边军有家小者,月粮八斗;无家小者,六斗。我朔州卫不是墩哨军,更无行粮。全卫兵卒,一年该饷四万余石。每年八千石屯田籽粒,如何够吃?近两千顷屯田,另折饷银一万余两,这便是我朔州卫的家底。那袄鞋恩赐,只能看运气。”

“我知道了。听说去岁饷银和朔州大捷的犒赏银子,都已经发下去了?”

“正是。我朔州卫虽无大功,却也得了官兵犒赏银子一千四百九十三两六钱。指挥请看,兵卒领银画押、账册都在这里。”

俞大猷把东西拿到了手上,缓缓翻看起来。

房间里,其他人有的喝茶,有的互相看一看,都静等俞大猷说话。

过了许久,俞大猷合上了册子,看了看他们之后说道:“我既蒙皇恩到了朔州来,一应卫事还是要先理顺。这样吧,那一所精兵,本指挥明日要看看。卫下屯田,兵卒家小,本指挥也要先走访一二,了解清楚阖卫状况。城墙、备御等诸多杂事,本指挥委赵先生先行巡防一下,还请艾同知安排好。”

“指挥放心。”

俞大猷沉默了一下又说:“本指挥初来乍到,诸位心意,本指挥就先领了。本地耆老、大族,朔州知府既已行文来,不如一同见一见吧。”

见俞大猷开口领了他们的心意,一时其乐融融。

俞大猷随后只是笑着向他们了解朔州和大同风物,还有这些年来的边镇守御往事。

等他先结束了这场见面回到后院时,只见到赵本学正板着脸在那里对着假人泄气。

即来边镇,他现在也跟弟子练两手剑法。

“正川还没回来?”

赵本学摇了摇头,收起木剑走到了院中石墩上坐了下来:“他那个生面孔,能看得出什么?只怕不知多少人盯着他。”

俞大猷笑了笑:“盯着他是好事。盯了他,就没法盯其他人了。”

“不用等他们一路来此投你。”赵本学喝完了水看着他,“那一所精兵,必是他们仆兵。既占一份饷,又只听他们的。你若想练兵,没什么新花样。要练兵就要有饷,伱若要像他们一样募仆兵私兵,你就干净不起来。”

这一路上,赵本学的话渐渐变得多了。

人在没真实指望的时候,可以只云淡风轻地当做学问去研究。

真有了机会,那就患得患失,再难养气自如。

现在,反倒是俞大猷更沉稳一些。

“这些情况,来之前不就知道了吗?”

“你要如何破局?”赵本学看着自己这得意弟子。

“急不来啊。”俞大猷叹道,“等陆炳他们十个进了锦衣卫的同科的亲卫过来,等唐顺之过来。”

“你要他相助?”

“这边镇盘根错节,他们盯我盯得这么紧,不如先虚与委蛇了解实情。”俞大猷看得很开,“何况那毕竟是抚台大人,他既兼理粮饷,又赞军务,更有巡宪问案之权。大同的局,不是一人能破得开的。冬麦要收,就先收上来嘛,收上来毕竟也是粮食。”

“志辅。”赵本学凝视着他,“这可是个染缸,你要谨守本心!”

“我知道陛下要先生在我身旁,好戒我骄戒我躁。”俞大猷笑着说,“先生放心,我倒明白陛下要我倒朔州的用意了。边镇最大的问题,始终是钱粮。”

……

唐顺之刚过大同,正行进于大同南面的怀仁县郊。

“这便是镇子海?”他望了望不远处的烟波浩淼。

“抚台,这正是镇子海。怀仁镇子海鲤鱼,是大同一绝。”

巡抚没有正式的属官,眼下到了大同,除了随自己一同出行的标兵参将,唐顺之身边只多了两个幕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