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靖明 / 章节正文阅读

第342章、献捷太庙(2 / 2)

作品:《靖明

正德十六年,陛下从魏彬他们手里刨出来的钱,不是他第一次上朝时说的四百多万两,而是六百多万两,更有其他田产、房屋等。

再这么多年来,陛下敲打内臣、勋臣、贪臣等,银子都一点一点地攒了起来。比如说,张孚敬在山东查办孔家,按当时规矩运往内承运库赃罚库的银子就……

让勋臣入股皇明记等国企,让藩王入股粮储号等,皇帝更是统筹了许多他们认缴的银子。除安排给各企业的“投资”,实则也还有一些别的银子。

再加上严嵩在浙江请开市舶司,那么多想下海的富商们交的“保证金”……

杨慎一时很佩服——陛下敲自己身边最可依赖的内臣、勋臣、宗室的竹杠敲得这么狠,大家竟然越来越服帖,尽管过程中也发生了当初迎护皇帝入京、后来自满自大的惠安伯张伟叛乱,有吉王叛乱。

总之,陛下手里确实攒了好大一笔钱。要知道,他之前还借支给了户部不少。

可是杨慎还是很紧张——这场仗如果再打上几个月,那可就捉襟见肘了。

现在他也盼着快点下雪,让战事先告一段落。

严嵩正在礼部官厅中看着梁家呈上来的谢表,还有给他严嵩的信。

梁储是因罪贬官为民致仕,现在严嵩在礼部,却为他议了一个“文忠”的谥号,更得到了皇帝的认可,梁家对此感激涕零。

这个“忠”,虽比不上“正”好,梁储一生为官、教子也称不上“正”,但他对于朱厚熜确实可谈“忠”。帮朱厚熜立规矩,帮朱厚熜稳了大权,帮朱厚熜、张孚敬在广东试行新法,可以说用最后几年为梁家在广东奠定了将来数百年的基业。

但能被追谥“文忠”,也离不开严嵩的投桃送李。

梁储的儿子在感谢严嵩的信里委婉地提到,当年梁储奏请再为于谦追谥、严嵩后来更奏请于谦配享太庙,梁储离世前仍叮嘱子孙要以忠字为先。严嵩奏请追谥梁储文忠,实在是梁储的知己云云。

严嵩知道了,梁储跟儿子点到了当年的事,这是让梁家向严嵩示好。

这封信的后面,又提到了交趾莫氏篡位之变,梁家船队正受皇明记海贸行所雇,在交趾多方打探。

这让严嵩更开心:如今的梁家,很值得深交。将来的梁家,会很有作用。

这些都按下不说,现在严嵩也惦记着宣大的战事。

他盼望皇帝大胜而归、献捷太庙。如果有前所未有的大捷,他这个礼部尚书,必能将这献捷大礼办得漂漂亮亮,在史书上流芳百世。

他严嵩的一切,都需要依赖皇帝将他的位置稳稳地坐下去,推行一个又一个新的想法。

严嵩最大的本事,就是懂皇帝的心思、肯改变、也能够快速地改变!

比如现在,王守仁安排送入京的密报,礼部与户部都要先好好研究,随后再先到国策会议上商议一番,等陛下回来定夺。

对朵颜三卫的贸易之策、在辽东开市尝试再次招抚已经成为蒙古左翼三万户之一兀良哈万户的朵颜三卫,这些都能让严嵩发挥本领。

如果辽东开市,那么货物从辽东往返,自然离不开已经与严嵩关系匪浅的海运局。

怎么开市,他也有许多经验。

但严嵩并不着急,他暂时不清楚皇帝明确的态度。

王守仁当机立断营造了合围阿拉克汗之机,对他与朵颜三卫商议好的大方向,陛下是不会驳回的。

但细节呢?

京城官民抱着不同的想法,都对边镇的战事结果翘首以盼。有的盼着皇帝快回来,有的盼着皇帝去草原留学。

从京城西北的方向,数骑向京城飞奔。

然后,他们分了方向,有的往城东,有的往城南。区区数骑,倒像是要包围京城一般的架势。

好在大家都认得出来,他们是大明兵卒。

马蹄声经过每一处,他们随后炸开锅的声音比不上马蹄那么迅速。

每个城门都冲入了一骑,一路张扬,京城官民终于听到了两天前发生在宣府赤城县的事。

“宣府大捷!陛下御驾赤城县三岔口堡,王师于赤城县镇安堡外阵斩北元大汗,歼敌无数!大明万胜!”

这次不像之前的大捷,它总是先引来一阵寂静,随后就是难以置信的喧闹和议论。

但这种消息,总不敢做假吧?

“阵斩北元大汗……完了完了,鞑子必定死命复仇……”

“复你妈!怂货!大明万胜!”

“大明万胜!”

马蹄声一路飞驰向承天门,五府六部诸衙的官吏不由得都出了衙门,在那街上呆呆地看着神采飞扬的报捷兵卒,听着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什么问题。

最不想怀疑也最不需要怀疑的,是禁卫军。

“大明万胜!陛下万岁!”

声音震耳欲聋,在紫禁城前朝当值的官员们都跑了出来。

顾仕隆从武英殿到了奉天殿外的门口,费宏等人从正在开会的文楼里下来了,孙交跌跌撞撞地从国策殿赶到了奉天殿前的内金水桥畔。

报捷兵翻身下马,高举捷报扬了扬,大声喊着:“宣府大捷!陛下御驾赤城县三岔口堡,王师于赤城县镇安堡外阵斩北元大汗,歼敌无数!大明万胜!”

三人都一阵恍惚:当真是如此大捷?

谁人立此不世功勋?是王守仁,还是杨一清,又或者李全礼?

直到有资格看到详细军情的人看到了具体经过,他们才一个个都沉默了下来。

“……好个俺答。”顾仕隆叹了一口气。

费宏忧心忡忡地看着顾仕隆:“靖国公,依你之见,边镇可得数年安宁否?”

顾仕隆摇着头:“我不知道。这一战后,北元自是必定乱起来。然则这种乱,是要在诸部之间乱,还是要乱我大明,这可说不准。不论如何,他们要重新稳下来,则必定要在大明身上谋一场大胜。”

孙交凝重地说道:“俺答已经一战立稳根基。眼下情势,我倒以为北元不会有大乱,俺答则必将连年寇边,以图威望日隆,渐夺汗位。”

“主幼臣壮……”费宏头大地说道,“本是挫小王子锐气,让其记恨俺答之局……”

“不可这样说!”孙交倚老倚尊瞪了费宏一眼,“此等大捷,可遇不可求!边镇本就虏患不绝,如今陛下御驾亲征一战大胜,边镇要革弊练兵,又有谁人再敢养寇自重?边打,边改!”

费宏不说话了,只是最后看了一遍战报:“可惜了……”

严嵩知道他可惜的是什么,但严嵩现在心里只有四个字:献捷太庙!

(本章完)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