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二章 朕知道,南昌王也是讲理的(2 / 2)

作品:《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李显什么性格,这世上比李治更清楚的没有几个。

能够约束住李显的,除了他们夫妻俩和太子李贤以外,也就只有一个李绚了。

“陛下,英王殿下还是讲理的。”李绚无奈的拱手,有些话,李治能说,他可不能说。

“朕知道,南昌王也一样是讲理的。”李治嘴角闪起一丝轻笑,随后说道:“也不是任何人,都敢在太子面前杀人的。”

“这……”李绚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他只能拱手道:“陛下,臣当时是奉旨。”

“你如今也是奉旨。”李治没在意的摆摆手,说道:“你之任务极重,你必须要保证,在吐蕃之军被彻底歼灭之前,保证显儿的安全。”

“臣领旨。”李绚顿时躬身。

“好了,你退下吧。”李治摆摆手,李绚立刻躬身而退,十分的利索。

看着李绚离开的背影,李治轻叹一声,说道:‘你说,为何贤儿和显儿,就不能像弘儿和二十七郎一样令人放心。’

李治最满意的儿子,还是孝敬皇帝李弘。

李弘虽然和武后有矛盾,但这矛盾始终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不像李贤,做事手段实在太不够圆滑了。

总是愣冲愣打,有些事情,甚至都比不上李绚。

武后摇摇头,说道:“慢慢培养吧,二十七郎虽然出色,实际也还不够,临洮的那些事情,如果让薛礼那些人知道了,怕是恨不得立刻就杀过去,杀个血流成河,哪有什么顾忌。”

李绚赞同的点头:“的确,二十七郎还是稚嫩了些,但好在年轻胆大,又足够谨慎。”

“还是欧阳通师教导的好,起码格局在。”武后面带担忧的看向李治,轻声说道:“陛下,贤儿编注《后汉书》,虽然博采众长,裁取得当,但终究格局不足,多取阴柔,而少阳谋,非帝王王道之选。”

《后汉书》中,唯一值得称道的,就是汉光武帝和汉明帝,但这二人一者太过宽容,一者太过霸道,为后世帝王所不取。

反观西汉,文帝,景帝,武帝,宣帝,和帝,施政得当,文武兼备,朝局平衡,为后世效仿。

“那就让他在编注完《后汉书》之后,再编注《前汉书》,到时候,再将南昌王和欧阳通师也放进去,希望能够有所改观。”李治叹息一声,如今,李贤身边的臣子已经排置妥当,其他人很难插手其中。

“对了,还有于家,元家,陈家之事,也需要悄悄的解决,该调走的,哪怕暂时调走,也要调走。一切等到大战抵定之后,再做审判。”李治的脸色顿时严肃起来。

武后将一旁的奏章拿过一本,递给李治,轻声说道:“贾辉交待的事情,已经全在这里了,其他的倒不是很重要,关键在兵权……”

……

李绚面色凝重的从紫宸殿走出,脑海中无数思绪闪过。

又要上战场了。

吐蕃可不是天阴教那种小打小闹的玩意,吐蕃即便是只出一千骑兵,也足够将天阴教杀垮。

唯一庆幸的是,这次是他比较熟悉的守城战,吐蕃人如果真的敢来攻他守的城,他有一万种办法,让吐蕃人来得去不得。

不过李绚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这些吐蕃骑兵,而是看不见,藏在暗中的世家暗手,还有藏在背后的论钦陵。

“南昌王!”一声称呼立刻将李绚唤醒了过来,李绚抬眼,一眼就看到了对面的武承嗣。

武承嗣的身后并没有跟着裴炎,甚至就连任何刑部捕快都没有。

李绚心中一凛,裴炎这一手,实际够狠。

李绚拱手平揖道:“周国公!”

武承嗣目光扫了李绚一眼,然后还礼问道:“南昌王这是刚面圣而归。”

李绚面色凝重的点点头,说道:“本王刚从骊山而归,天后有召!”

武承嗣顿时心中了然,随即问道:“天后心情如何?”

“还好。”李绚回头看了一眼视线尽头的紫宸殿,低声说道:“陛下也在!”

“哦!”武承嗣这下彻底的放下心来,对着李绚拱手道:“多谢南昌王。”

李绚摇摇头,说道:“此番,本王也不知道发生了何事,不过之前……周国公注意!”

说完,李绚再度拱手道:“本王还有要事处理,周国公,告辞。”

“王爷慢走。”武承嗣看着李绚离开的背影,眼神微微的眯了起来,低声自语道:“不是南昌王,那么就还是裴炎。”

昨天下雨,感冒了,今天更重,中药药效太慢,一天也没怎么写,西药倒是快,但就是太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