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三章 皇帝忌惮,宣召回京(2 / 2)

作品:《人在初唐:我的提示词条老不正经

同样一件预备好的事情,那就是刘仁轨该回朝了。

刘仁轨是李绚的岳翁,这两个人,前线只能留下一人。

李治微微颔首,然后看向前方说道:“传旨,令英王,相王,南昌王,妥善处理前线事宜,下月初二之前,全部返京。”

“喏!”李贤立刻拱手。

李旦下月初八要大婚,他自然要回来。

李显作为兄长,也一样要回来。

李绚作为男傧,同样也要回来。

“传旨,西北道行军大元帅刘仁轨,甘凉道行军总管刘审礼,十二月二十三日,回朝述职。”

“喏!”李贤再度拱手。

“传旨,将前线军情,传告全城,全城庆贺。”

“喏!”李贤深深的躬身。

武后这个时候,凑到了李治身边,低声说道:“陛下,今晨,陈州刺史有本上到京中,宛丘现“凤凰”集,众鸟数万,前后翔从,行列整齐,以色别群。”

“哦!”李治顿时无比诧异的看向武后,难以置信的说道:“朕记得上一次出现此种吉兆,还是贞观十年,也是宛丘,也是现“凤凰”吉兆。”

“是!”武后微微点头。

李治看了眼身后的宜春殿,拍拍李贤的肩膀,沉声说道:“传召中书,改元仪凤。”

“喏!”李贤立刻躬身。

仪凤,宜凤,莫不是个女孩?

……

兴海县城,书房之中,一张崭新的地图出现在李绚眼前。

“王爷!”余泽站在李绚身后,将一个托盘捧在手中,沉声说道:“兴海,同德,贵南,泽库,同仁,曲沟,六地所有人口,牲畜,土地,全部造册,制图,皆在此处。”

李绚微微点头,说道:“新州建立,这些东西是必须之物。”

新州建立,户部首先要核准人口,田产,牲畜等,入册定级。

这新州之地,究竟是上州,中州,还是下州,都在这些之中。

“王爷,这新州刺史,真的会是王爷吗?”余泽有些谨慎的看向李绚。

李绚微微摇头,说道:“不一定,难得出一刺史,朝中争夺甚剧,本王虽是第一人选,但若是被人弹劾有罪,这刺史旁落,也是必然之事。”

“那……”余泽话没有说完,目光却已经落在了这些户册上,他的意思不言自明。

李绚摆摆手,说道:“没有必要自露破绽,况且这些东西,也并不被陛下放在眼里。”

皇帝拥有四海,一个新成立百废待兴的边州,实在没有什么值得隐藏的必要。

而且李绚真正在意的东西,还不在这里。

“是!”余泽低头。

李绚深吸一口气,说道:“兴海既然拿下,那么明年春种之事就必要准备妥当。”

“是!”余泽点头,然后走到了地图之前,沉声说道:“兴海,贵南,同德三地,都在黄河之畔,加上高山阻拦,气候温暖,黄河东岸可以完全改种青稞,黄河西岸的可全部放牧,但青稞种需要挑选优良,还有草种,也需要改良,若是能有收获,明年秋,新州之地,不仅可以自给,甚至还可以供给军中所需。”

李绚点点头,看着地图说道:“自给无忧,但想要立足,光是这些还不够。”

李绚的手指挪到了玛朵雪山上,轻声说道:“得从成都多调些采药人过来,这里满山边野都是良药,若是能够形成规模,便不差了。”

“是!”余泽沉沉的松了口气,如果能够以草药立足天下,他们这个新州,便算是站住了,紧跟着,余泽说道:“但,吐蕃……兴海处于下游,若是有人在山上拦水,整个兴海都将陷入危境。”

“无妨,他们拦坝,我们挖湖便是,不会有太大问题的,而且正好用灌溉,本王想看看,这个地方,究竟能不能种小麦。”李绚的神色肃然起来。

青稞只能解一时之忧,只有亩产量高的小麦在这里大面积生产,才能彻底的解决粮食之忧。

不然的话,新州的一切,将会永远被后面挟制住。

“另外,还有,右卫要往前推进,吐蕃人走了,我们正好推进到百里之外。”稍微停顿,李绚接着说道:“明年乌海之战,兴海也不会安宁的,说不得就需要先发制人。”

“喏!”余泽认真的点头。

就在这个时候,外面急促的脚步声响起。

周乾出现在门外,对着李绚拱手道:“王爷,圣旨到。”

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宛丘“凤凰”集,众鸟数万,前后翔从,行列整齐,以色别群。

676年十一月,以陈州“凤凰”集,改元“仪凤”。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