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名农夫则道,“皇帝种田用的是金锄头,看着金灿灿喜欢,就不觉得累了。”

而两名农夫的婆娘同时也在家中说话,都犯愁晚上要做什么饭菜,毕竟农家寒酸,没太多吃喝花样,一名婆娘便憧憬着,“不知皇宫内今晚吃何美食?”

另外一名婆娘则回她,“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香得很!”

这个笑话,大抵最早出自山东民间的吕剧《下陈州》。

唱的是:“听说那老包要出京,忙坏了东宫和西宫。东宫娘娘烙大饼,西宫娘娘剥大葱。”

这几句唱词的意思是说为了收买包青天,娘娘们下了大本钱,制作又香又顶饱的大饼卷大葱,以此来贿赂包青天,而包青天见了好吃的却还黑着一张脸,包青天吗,自然是铁面无私的。

后来,这戏传来传去,便和皇帝的金锄头扯在了一起,变成两个农户人家的笑话。

笑话自然是说普通百姓见识浅薄,穷困生活限制了想象力。

但事实真是这样吗?下陈州,陈州放粮,包拯放粮,这一类的民间流传剧目由来已久,什么金锄头、烙大饼,是最初的作者目光短浅,还是百姓果真没有见识?那又为何不安排去其他朝代,单单写在了宋朝?

《宋史地理志》,宫城后苑有观稼殿和亲蚕宫。

宋初,皇帝为了表明勤俭爱民和对农事的重视,在皇宫中设观稼殿和亲蚕宫,在后苑的观稼殿,皇帝每年于殿前种稻,秋后收割,皇后作为一国之母,每年春天在亲蚕宫举行亲蚕仪式,并完成整个养蚕过程。

《宋史》,大中祥符五年,真宗皇帝在向两江、两淮、两浙推行占城稻的同时,就在后苑玉宸殿等地亲种小香稻、占城稻,揣摩观察。

《宋史后妃上》,“曹后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

宋初时宫内农田广布,又以后苑最为集中,司农场景随处可见。

按祖制,宋帝每年都要观稼,宋后则要亲蚕,不过道君皇帝这一朝,除了登基最初几年去过田里,后来再未去过。

但《宋史徽宗本纪四》,记载宣和时平定方腊之祸后,道君皇帝不知作何想法,挽起裤脚,扛着锄头,亲自下田劳作了一番。

但也就止于此,直到靖康时,道君皇帝再未摸过锄头。

由此可见,皇帝金锄头的事情,在宋朝极可能是真的。

至于娘娘烙饼剥葱,虽大抵笑谈,但于宋初,简朴亲民之风盛行,倒也可能有相类之事。

赵柽站在船头,背负双手,想着这些事情,心中不由暗暗叹息,这些东西,哪怕就是收买人心也是好的,但这一朝道君皇帝不重视,甚至最后连做做样子都不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