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6章:最后一家英资大行!(3 / 5)

作品:《夺舍了植物人,我成了全球首富

1967年起,英之杰相继收购了Y国天祥洋行、英泰联合公司,以及班陶氏集团等,势力日益膨胀。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后期,英之杰集团开始进军香江,透过英之杰(香江)有限公司展开连串收购活动,先后收购了3家在香江有逾百年历史的老牌英资洋行——太平洋行、天祥洋行及仁记洋行等。

太平洋行早在十九世纪中已是香江一家著名的英资洋行,可惜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业务发展不甚理想,旗下经营的升降机、电梯、冷气机等业务大受打击,整个集团每年利润不过400多万港元。

天祥洋行旗下拥有众多企业,包括天祥贸易公司、天祥精品公司、天祥国际采购公司及天祥香江采购公司等等。

英之杰在香江迅速崛起后,即集中发展香江的汽车代理、销售业务。

收购太平洋行后,英之杰即将该洋行属下的太平制衣厂改组为太平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经销汽车及汽车零配件。

1970年又收购香江天祥汽车公司,并与在香江附属的新英华汽车公司合并,组成新英华天祥汽车有限公司。

当时,集团属下的新英华天祥汽车公司、皇冠车行和发得利车行,分别取得劳斯莱斯、利兰、丰田以及万事达等牌子汽车的香江代理权。

其中,皇冠车行代理的丰田汽车,在香江市场占有不错的市场份额。

1976年,新英华天祥汽车有限公司易名为英之杰企业有限公司,在香江上市。

香江的大洋行,如怡和等,其业务扩张方式多由上而下,即先有总公司,然后根据不同业务需要分设各分公司,因此集团的业务是从一个中心逐渐扩张出去,很少出现业务重迭和相互竞争现象。

但是,英之杰集团在香江扩张业务的方式则恰好相反,采取由下而上方式,如先有了新英华天祥汽车公司、太平洋行、天祥洋行等子公司,然而再组织中央控制机构,由中央控制机构以收购方式将各子公司纳入集团。

1972年,英之杰为了加强对在港业务的管理,在香江成立英之杰远东有限公司作为集团在远东的投资总部和控股公司。

1977年,英之杰(香江)有限公司以9000万港元购入湾仔伊利沙伯大厦部分楼层,作为该集团的香江总部,旗下附属公司除天祥洋行为方便联系客户仍设在尖沙咀外,其余全部迁入伊利沙伯大厦以加强管理。

到七十年代末,英之杰是成为香江仅次于英资四大行的大型贸易商行,其附属及联营公司达30多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