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家父隋炀帝 / 章节正文阅读

九四章 换防(2 / 2)

作品:《家父隋炀帝

如今杨勇因为正妃过世,东宫无嫡的原因,已经被二圣大为冷落,朝中很多原本保持中立的官员,看出苗头不对,已经开始朝晋王这边慢慢靠拢。

就如崔弘升一样,别看他跟晋王府是姻亲,但因掌管京城宿卫,位置特殊,所以一直以来都刻意与杨广保持距离,如今竟然正大光明的入府拜见,至少说明他已经看出一些苗头了。

还有贺若弼,据说杨暕成婚那晚,他是最后一个从王府离开的,甚至还曾帮着杨广送客。

送客这种事情,以前都是杨素和宇文述干的,这俩也是众所周知的晋王党。

杨昭回来后,将打听到的消息转述给杨铭。

原来崔弘升竟然是来抱怨来了。

杨坚夫妇不在,眼下的大兴是太子杨勇说了算。

而在这次换防的过程中,崔弘升这位掌管京师宿卫的骠骑大将军,差点跟左卫大将军元旻干起来。

至于原因,这就要说到大兴城的城防布置。

大兴城的城市布局,东、西、南各有三道城门,分别是南安化门、明德门、启夏门,东开远门、金光门、延平门,西通化门、春明门、延兴门。

每道城门附近都设置有卫所,每卫八百人,分置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各一人。

大兴城有南北向大街十一条,东西向大街十四条,每条大街布置有武侯府、哨所、卫所、塔楼,再加上各里坊中的宿卫,总人数在两万五千人左右。

这些人分别来自六卫,却都归崔弘度总领。

之所以这样设置,自然是为了分化权力,京师重地,天子脚下,杨坚不可能让某一个人拥有绝对的统兵权。

于是崔弘升这位大兴城武装部bu长,实际上手底下竟然有六位来自不同军府的将军。

明面上,这些人换防后,自然要听崔弘升的调遣,实际上真要出了什么事,崔弘升根本调不动。

杨坚的初衷,自然是为了让六府相互牵制,但这样一来却造成了京师的宿卫系统比较混乱。

而这次换防,他之所以跟元旻发生矛盾,是因为元旻将城门各卫所原本该有的八百人,抽调走了五百,布防在了皇城周边,名义上说什么加强皇城防卫。

但是这样一来,就导致了大兴外郭城防卫空虚,杨坚要是知道了,崔弘升这个骠骑大将军就算干到头了,你既然管不了这些宿卫,那就换个能管的人来。

至于元旻,人家是奉了太子的令,将来自然不用背责任。

而崔弘升来找杨广,自然是希望杨广能帮忙居中协调一下。

杨广心里也清楚,这事协调不了,元旻这个王八蛋不会给他这个面子,说不定太子就是想借此事弄倒崔弘升。

但是杨广还是满口答应了,于是他让崔弘升等他的消息,自己则出门拜访几位关键人物。

元旻那边说不通,那就找其他几位帮帮忙。

京师六卫,分属六位大老:

左卫大将军,元旻。

右卫大将军,杨雄。

左武卫大将军,杨昭。

右武卫大将军,杨谅。

左武候大将军,宇文述。

右武侯大将军,贺若弼。

除掉始作俑元旻之外,剩下的都好说,更何况里面还有自己的儿子杨昭。

宇文述不在京城,眼下左武侯府暂时由薛世雄总领事务。

城防卫被抽调,整个大兴的防务就变成了外轻内重,这显然不合理。

在杨广的协调下,这几位大老都答应帮忙,让各自卫府的宿兵从各里坊中抽调一些出来,补上了城防卫所。

这样一来,又变成了内外相对平衡。

将来杨坚过问起来,崔弘升起码能推掉一半责任,另一半自然在杨勇身上。

胡乱调整宿卫部署,这简直就是乱弹琴。

杨广也不忘落井下石,回府之后便找来崔弘升,让他写了一封奏疏,令人送至仁寿宫杨坚那里。

这封奏疏算是帮崔弘度推责任,后者自然非常乐意。

结果呢,杨坚夫妇在仁寿宫还没睡上几晚,就又要返京了。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