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家父隋炀帝 / 章节正文阅读

四一零章 巡查河北(2 / 2)

作品:《家父隋炀帝

“儿臣以为,上选其实是河北。”

这话一出,很多人都懵逼了,裴矩也是一脸诧异的埋头沉思,揣摩着杨铭的心思,不过片刻,他就想明白了。

这是想赖账?

朝廷这一次在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欠下了一个天量的债务,总共一千九百万贯,河北独占一千万。

听起来,对于整个国家来说,这点钱好像不算什么,扬州铸币场加上关中铸币场,一年就能出一千多万贯,而国库的结余,也不只这个数,似乎轻易就能还上。

其实大错特错,首先要搞清楚一点,朝廷的每一项开支用度,都是有其预算规划的,钱怎么来,钱怎么走,每一笔都有安排。

你不能随便挪用其中任何一笔,否则账目就会出问题。

朝廷的账,是大账,不是几十个算盘就能算清楚的。

例如杨广想修晋阳宫,宇文述在百官的反对下,勉强才从民部拨出了一百万,这一百万还是用来还河北的钱。

而河北的缺口足足一千万,你从哪拨,能还上这个债?杨暕跟河北签订的协议,是分三年还完,一年要还三百多万,这三百多万,就是朝廷的负债亏空。

朝廷历来缺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开源节流,而大隋的时代决定了开源只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对世家,一个是对平民。

节流就不要指望了,杨广也就说说嘴,你指望他节约是不可能的,世家也不会节约。

而杨广别开生面的从开源和节流中间,选择了一个赖账。

裴矩心中叫绝,连忙站出来附和道:

“臣赞同太子的建议,河北此番损失过重,伤亡数量至今没有一个准确数字,死伤几何?流出几何?移迁几何?尚留原籍的又有多少,朝廷很要必要核实清楚。”

这就是非常站得住的脚的理由了,一句不提查税,但句句都离不开查税。

因为人就是税。

卢楚肯定不乐意啊,整个范阳卢家族,下面隐瞒的户籍人口,他自己都不清楚,但肯定是一个天量数字,因为只是他这一支,至少都隐瞒了两三万人。

而且他能肯定,老家逢此大乱,家族又出了大血,肯定就会想办法找补,找补的方法,肯定就是在这个死亡人口上面打主意,死的没死,半残的全残,家里有男人的改成没男人,因为妇人也是半税。

卢楚发声道:“臣以为,巡查哪都能去,就是不能去河北,眼下的河北乃天下大灾之处,世家平民消耗过重,实不宜再增负担。”

“卢中书多虑了,并不是要给河北加负担,”裴矩笑道:“只是要彻查清楚,河北这一次的损失到底有多大,朝廷这边才能依据情况,制定政策安抚。”

卢楚心里骂道,你特么想干什么以为我不知道,不要说的那么冠冕堂皇,钱都还没还呢?又想在我们身上拔毛?

“河北的损失,地方官员已经都报上来了,虽与实际情况肯定有所出入,但也应不大,实无必要大费周章,于河北大索貌阅。”

杨铭直接抬手道:“当然有必要,难道朝廷不应该对河北当下的形势探究清楚吗?地方损失过重,主官要担责,所以这些地方官报上来的,水分肯定大,朝廷也是为了查清楚真实情况,卢中书没有必要反应这么大。”

卢楚不敢说话了,太子的面子他还是要给的,他还指望杨铭给他当后台,否则内史省,不是他一个河北人能站得稳的。

至于同为河北出身的崔弘升,虽然心里也在骂,但是没有选择出头。

因为皇帝刚放了他弟弟崔弘峻一马,他这个时候再发声,多少有点不识抬举。

至于剩下的,大多都是关中人,巡查河北跟我们又没有关系,而且杨铭初任太子,这个时候不要跟人家唱反调。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支持杨铭的建议。

杨广点了点头,看向杨铭道:

“太子以为,此番巡查,以何人为宜?”

杨铭起身道:“户籍一事,向来归民部管,新任尚书崔仲方仍未抵京,侍郎崔津年迈,儿臣以为,以民部侍郎裴蕴为巡察使,司隶台别驾杨綝、韦福子为副使,最佳。”

一个正三品的(副bu级)民部侍郎,外加一个宗室,一个京兆韦,这个阵容足够了。

杨广点头道:“就依太子之请。”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手机版阅读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