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家父隋炀帝 / 章节正文阅读

四五九章 新型高炉(2 / 3)

作品:《家父隋炀帝

炼炉必须要耐高温才能烧制出铁水,炉体承受不住温度崩塌,是因为材质问题,大隋的高炉,经常出现炉体崩塌的情况,就是材质不行,一旦崩塌基本就会死人。

而起高炉为的是提供风力,只要供氧足够,便可助涨火势,温度自然也就起来了。

还需改善鼓风设备,有助于迅速提温。

太府寺何彦愣道:

“敢问太子,您这套法子,是从哪看来的?”

杨铭道:“不要多问,按我说的这些材料,立即去收集。”

何彦心知人家不肯说,他是问不出来的,于是点了点头,吩咐手下立即着手张罗太子开具的这些材料。

何彦是和太府寺丞何稠的弟弟,现在是太府寺冶炼大匠,亲兄弟俩,一个精通冶炼,一个精通烧瓷,看似不是一回事,实际上区别不大,都是玩火的,就像厨师是玩盐的。

这些材料都比较好找,其中画眉石,就是石墨,这玩意在古代,是女人用来画眉的一种颜料,富裕点的家庭都有。

硅石就更好找了,就是石英砂岩,中条山里就有,松油也好找,中条山遍地是松树。

就是火油属于战略物资,得从卫尉寺调拨,不过河东的府库当中,肯定有一些存量,必须得卫尉寺批了条子才能动,杨铭批条子比卫尉寺更管用,所以直接就可以让窦庆把东西拿出来。

接下来,杨铭开始讲解高炉改造。

炼炉高多少,宽多少,都有讲究。

首先高度决定了炉内矿石的受热均匀程度,太高了的话,下面的铁矿已经熔了,但是上面没动静。

宽就是增减风力往上的空间,促使堆积在炼炉中段以上的矿石能够接受到高温,促进熔炼过程。

高炉还有个好处就是出货量大。

杨铭所罗列的这些材料当中,画眉石和硅石都需要烧制,石头这玩意温度是次要,只要烧制的时间足够长,就能化成灰。

所以还需再增设几座烧灰炉,先烧石头,烧成灰的画眉石和硅石冷却之后,再将火油和松油倒进去搅拌均匀,至于比例,杨铭也不知道,所以只能让他们看着办。

火油和松油是粘合剂,主材料是画眉石,辅料是硅石。

最后一步,就是混入耐火粘土,也就是当下炉体的主要材料,也就是铝土矿,大隋称之为矾土。

当何彦看到这一步的时候,就知道太子不是闹着玩了,这尼玛分明就是一种未知的工艺啊?太子从哪学到的?

杨铭放下手中的笔,道:“新的炼窑还是需要慢慢来,先塑高炉吧。”

云定兴眼下也兴奋了,因为他知道太子不是那种乱来的人,于是接下来的日子,他令人加快收集材料的速度,于五天后,在新场址已经夯实一片空地上,亲自下场指挥,制造新型高炉。

按照杨铭的办法,云定兴带人几番尝试之后,确定比例,然后将画眉石和硅石烧制成的灰与火油、松油搅拌均匀,再混入大量矾土,以此石浆开始塑造新炉。

七天后,高炉起来了,高十一米,宽五米。

新的高炉外面看起来干了,但是里面还没干,所以需要先以小火烘热炉体,让炉体适应火的温度。

烘烤了三天后,准备试炉了。

首先加入大量的栗炭,然后加入精铁矿石,再由云定兴改造之后的巨大鼓风机送风。

这一次主要测试的,是炉体的耐高温程度,看看新建的高炉能经受多高的温度。

短短一个时辰,炉体的温度已经疾速上涨,随着时间推移,距离十几米外都能感受到那阵热浪的烘烤。

杨铭的这个法子,其实就是非常简陋的石墨坩埚,受限于当下条件,所以炼炉的整体材质,肯定是不太行,但是比起原先的那些炼炉,不知强了多少倍。

试炉,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毕竟是新炉,耐高温程度如何,谁的心里也没底,杨铭也没底。

这么大一座炉,旁边架起的炉台上有观火的,炉体中间的通风口,有负责通火的,也就是避免风力积压在炉底上不去,需要以铁棍不停的左右捅插,下面还有操作鼓风机送火的,拢共十七八个人。

炉体一旦崩塌,这些人小命危矣。

除了这些人之外,其他人都离得远远的,生怕到时候一旦崩塌,一点火星溅到身上,他们也受不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