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家父隋炀帝 / 章节正文阅读

六一二章 商君书(2 / 2)

作品:《家父隋炀帝

杨广呵呵道:“十一岁了,也该出去历练一下了,他们兄弟俩被你禁在大兴,外面如何一概不知,你觉得这样好吗?听说郢回前些年看上了韦圆成的闺女?这就是在家里憋的,你得给他找个事情做。”

杨铭道:“此番北征,国家用兵,杨瑾跟着府上北上,毫无用处,战事一起,不可预料,儿臣只是觉得.”

“不必多说!”杨广抬手打断道:

“他们俩给你当儿子,也是憋屈,也就是朕当年北巡突厥的时候,带着他们出过门,自打那以后,两个小子连我大隋版图之辽阔,山河之壮丽,都没见过,你是不是想让你的儿子做那坐井观天之物?只知关中而不知九州四海?”

不是,但他才十一岁,你带着他去打仗,这叫怎么一回事啊?

“好了好了,就让瑾儿跟着去吧,”萧皇后做和事老道:“仁安(杨倓)也会跟着去,路上有兄弟作伴,他不会孤单的。”

杨昭的三个儿子里,两个庶出一个嫡出,但是杨广夫妇最宠庶长子杨倓,经常带在身边,也正因如此,历史上杨侗、杨侑分别被王世充和李渊立为傀儡,而常年跟在杨广夫妇身边的杨倓,与杨广一同在江都被杀。

杨铭默不作声。

杨广朝妻子道:“你先下去,我跟他说几句话。”

萧皇后点了点头,令车马停下,拍了拍儿子的肩膀后,被侍女扶下马车。

人家知道,他们父子之间有些话,她还真不适合旁听,因为杨广和杨铭,肩负祖宗社稷。

“你在岭南的那套田亩新政,朕都看过了,虽有些异想天开,但朕并未反对,”杨广笑道:“你知道为什么吗?”

杨铭摇了摇头:“儿臣不知。”

杨广道:“丁男授田八十亩,妇人四十亩,永业田二十亩,这是最基本的标准,但是我大隋百姓,足授田者千中无一,你不要以为你祖父不知道,或者是朕不知道,这天下的事情,朕哪件敢不知道啊。”

杨铭点头道:“儿臣起初也以为是下面官员虚报田亩,以至于国家蒙在鼓里,后来才想通,祖父和父皇应该是清楚的。”

“当年天下官员以虚报田亩及人口为政绩,得以升迁,以至于此风一时盛行,”杨广笑道:

“但又怎能瞒过你祖父呢?当时国祚初立,如果田亩人口远胜历朝历代,对我杨氏根基是有助益的,你祖父也是顺其自然,你这次在岭南推行的新制,比现有制度更为优越一些,其实没错,平民能不能分到田,是地方官的事情,国家的政策是好的,他们只会对朕歌功颂德,埋怨地方官员贪污腐败,这叫仇恨转移,官员可以恨朕,但是百姓不能,就是这个道理。”

杨铭以前是没有想明白的,但是随着年纪增加,监国时间又久,大致上也算是看明白了。

“可是此番北征,兴师动众,百姓恐有怨言啊,”杨铭道。

杨广笑道:“那是你还不明白一个道理,朕继位之前,看过当年的人口统计,我大隋共有870万户,人口4600万,今年有多少,你一直在监国,该知道的。”

杨铭点头道:“907万户,人口4400万。”

户数增多,人口减少,是因为大貌索阅,查出了不少隐匿人口,而今年是大业十年,十年间,人口只增长了两百万,这是非常可怕的问题,因为这两百万中,很多还是查出来的隐匿户,也就是说,大隋的实际人口,是逆增长,也就是下跌。

“还是不够啊,”杨广叹息一声,淡淡道:“你记住了,中华之土地,人口6000万,就是极限,一旦接近这个数字,国家会出大问题,朕因何而北征,现在你明白了吧?”

杨铭目瞪口呆

他怎么想,也不会想到是这个原因。

杨广是故意减少大隋人口,以达到天下稳定的目的。

这是一个死结,人口太多,土地分配不均,必然内乱,这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唐之盛世,就是源自于人口太少,等到人口一多,各种问题就接踵而至。

杨铭缓缓闭上双眼,神情颓败至极。

杨广忍不住摇头笑道:“平民嘛,知其授田而不足其田,是必须要这么做,商君有言: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民贫则力富,力富则淫,淫则有虱,故民富而不用,则使民以食出,各必有力,则农不偷,农不偷,六虱无萌,故国富而贫治,重强,你是储君,没读过《商君书》吗?”

杨铭还是不说话,脸色非常难看。

“愚弱!”

知子莫若父,杨广知道自己这个儿子太过仁慈,眼见对方神情颓丧,直接反手一个巴掌扇了杨铭脸上:

“滚出去,好好去秘书省,将历朝历代的史书都给朕看一遍,你要还是这副样子,老二可是还活着呢,朕也不是只有你一个儿子。”

“儿臣告退,”杨铭叹息一声,掀帘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