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独治大明 / 章节正文阅读

第三百三十七章 首辅已老,国债有阻(2 / 2)

作品:《独治大明

虽然大明王朝仍旧存在种种弊病,如今王朝内部敌视弘治帝的势力很强,但整个王朝正在努力谋求发展。

“臣等告退,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看到事情已经差不多,当即恭恭敬敬地施礼道。

站在龙椅旁边的郭镛挥了挥手中的拂尘,而后传达旨意:“万阁老请留下,其他人可以离开了!”

吏部尚书李裕等官员羡慕地望了一眼内阁首辅,只是看到这个兢兢业业的老首辅至今带病上岗,心里亦没有太多的敌意。

抛开固有的成见,万安确实是一个十分称职的首辅。

朱祐樘看到下面的臣子陆续离开,这才将手里的茶杯轻轻放下,而后从舒服的躺椅起身,沿着楼梯走了下来。

“咳咳……老臣拜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万安已经迎来楼梯口,显得十分激动地跪拜。

朱祐樘递给刘瑾一个眼色,亦是关切地询问:“万阁老,你这病都还没有康愈,今日不该过来的!”

刘瑾已经上前,作势便要将万安搀扶起来。

“老臣残躯不争气,愧对陛下的隆恩,还请陛下责罚!”万安此刻已经是老泪纵横,显得十分愧疚地仰着头。

朱祐樘知道万安确实是一位忠臣,起码对皇帝有着一种信仰,心里亦是暗叹一声:“你并不是得了不治之症,只需要配合太医治疗,定然能够痊愈!你无须担心你的位置,首辅的位置一直会给你留着,不过年后朕要添加一位内阁新成员,到时让礼部尚书徐琼入阁制衡刘吉。”

虽然他并没有打算将万安换掉,只是现在内阁全部由刘吉一人负责,这不符合自己的制衡之道,所以再添新员才是明智之举。

礼部尚书徐琼的才能比较平庸,但胜在对自己还算忠心,倒是最适合的内阁第三人。

“陛下,老臣怕是熬不住,所以老臣想向陛下献这一份治国和驭臣之策!”万安伸手从袖中取出一份本子,显得十分认真地道。

郭镛刚刚看得十分真切,万安方才都准备跟随大家一起离开。

若不是陛下出言让其留下,没准这个本子都不会上呈。当然,这是他的一种小人猜测,现在皇帝挽留无疑打掉了一切节外生枝。

朱祐樘看着上献的本子并没有欣喜,反而一本正经地望向万安:“万阁老,你希望知道朕的心愿。朕需要你辅助朕治国,所以你得好好地继续活着,而不是想着离开朕!”

“陛下,这本子先放在陛下这里!若是老臣康愈,那么请陛下原封交还给老臣,如此可好?”万安心里十分感动,当即提出一个折中方案道。

朱祐樘不是婆婆妈妈的人,当即将本子递给郭镛:“将这个本子封存起来,明年开春便还给万阁老!”

“遵旨!”郭镛知道这是这对君臣的约定,显得恭恭敬敬地道。

朱祐樘将万安留下是有要事相商,显得开门见山地询问:“万阁老,不知你对六部官员带头认购国债之法怎么看呢?”

“此法看似可行性很高,但效果恐怕要远逊于预期了!”万安可以说是这个时代最优秀的首辅人选,显得一眼窥破本质道。

由朝廷重臣带头认购国债,这个方法虽然很好,但这里其实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这帮重臣的认购额度究竟是多少?

就像某家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回购股份,如果管理层拿出几亿资金回购,此举无疑对自己公司前景十分看好,自然能够产生积极的作用。

如果整个管理层仅仅拿出几万块意思一下,那就没有意思了,不仅不能刺激到股民的情绪,而且会市场当作一种看空的信号。

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六部官员却是很难出现大额认购。

不管是为了自己的官声,还是为了自己财不外露,他们都不敢做出头鸟,最大的可能是小小表示一下。

毕竟现在朝廷的俸禄很低,若是拿出成千上万两认购,那么这大笔银两究竟从何而来,很容易被人视作贪官。

偏偏地,京城的官员虽然没有直接贪污朝廷公款,但冰儆、炭儆和别儆拿到手软,却是没有真正一干二净的官员。

只是六部的重臣仅仅小小表示一下,那么别说带动民众踊跃认购,很可能会使更多的民众望而却步了。

朱祐樘刚刚就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只是心里早有定策地道:“万阁老,朕打算让一位臣子重金认购,却不知谁人合适呢?”

“若是如此的话,最合适的人选恐怕只有刑部尚书何乔新。何乔新出身名门,其父何文渊是原吏部尚书,而何乔新在士林有清名。若由其出面,一则财产有源,二则可借其声名号召士林认购,何况这个方案还是他最先提出的!”万安略作思索,便给出一个名字道。

现在朝廷的重臣以普通家庭出身居多,由于他们过度亲近皇帝的缘故,致使自己的官声不佳,甚至留下了恶名。

只是何乔新无论是出身还是地位,在士林拥有极强的号召力,所以是六部诸多重臣最为合适的一位。

朱祐樘意识到何乔新确实是最佳的人选,亦是轻轻地点头道:“既然如此,那便由他出马游说,让何乔新出面重金认购。咱们先行树立好一个标杆,而后再设想将三百万两国债卖出去!”

虽然他并不喜欢权贵和清流,但现在的财富由这帮人掌控,而今想要筹集三百万两,其实主要还得依仗这个群体。

现实便是如此的无奈,即便是高高在上的帝王,有时候亦得向掌握社会财富的群体做出一点妥协。

只希望这帮人能够卖自己一个面子,乖乖认购大明建国以来的第一批国债,从而实现一种共赢的局面。

由于离新年已经没几天了,而筹集资金开采吕宋金矿是刻不容缓,所以户部亦是正式推出了弘治国债。

每张国债的面额是十两,一共发行了三十万张,每张的票面利息是10%。若是明年到期,朝廷一共需要支付三百三十万两。

“利息挺高,但谁敢向皇帝讨债?”

“且不说能不能采到金矿,哪怕有了钱亦未必兑付啊!”

“不错,多少人到怡红楼说要赎身,结果上了床都不想认账了!”

……

面对朝廷突然推出来的国债,虽然给出的百分之十利息很诱人,但京城民众的反应跟户部早前所调查的那般,他们仍旧担心自己皇帝违约。

其实这种担忧很是正常,现在皇帝恐怕是愿意履约,但明年到期看到三百三十万两恐怕又是另一种态度了。

按着原本的计划,接下来由六部的重要官员掏出真金白银进行认购从而打消民众的疑惑,但事情突然出现了变数。

原本寄以厚望的刑部尚书何乔新,不仅没有扛起认购者的标杆大旗,反而仅仅只认购一张国债,当即给朝廷发行国债蒙上了一层阴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