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铜人图 / 章节正文阅读

铜人图 第58章自古多情出涟漪,从来大义满荆棘(2 / 3)

作品:《铜人图

    罗城设南北二水门,其东北南三面有护城河环卫。

    关城南、北二里各设翼城,形制与关城相同,远远望去,墙高城阔。

    在关城东南角有奎光楼,东北角有威远堂。东罗城南北两隅,分别有牧营、临闾两楼。关城中心,处一座高二丈七尺,方五丈,穿心四孔的钟鼓楼。

    三人伫立观望多时,都不由心中赞叹:好一座雄关要塞!

    辛赞大是感慨,转首向成银、弃疾说道:“此关本是中原与塞外屏障。在汉唐强盛时,中原不但据有此关,还掩有关外大片之地,其作为中原内关,塞外一旦势弱,还可凭关缓冲。后唐清泰末年,赵德钧镇守卢龙,石敬瑭在太原叛乱,并求援于契丹,耶律德光许之,其母述律后曰:‘若卢龙军北向渝关,亟须引还,太原不可救也。而自后梁乾化年间,渝关终为契丹所取,又兼有燕云十六州大片之地,此消彼长,敌我易势,情状完全不同。

    “薛居正后来曾就此关言道:‘渝关三面皆海,北连陆。自渝关北至进牛口,旧置八防御兵,募士兵守之,契丹不敢轻入。及晋王李存勖取幽州,使周德威为节度使,德威恃勇,不修边备,遂失渝关之险。契丹刍牧于营、平二州间,大为边患。’

    “如今金国不但占有此关,又尽占淮河以北中原之地,大宋国土若要恢复汉唐时强盛模样,更加难上加难了。然而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做好尽复国土的准备。”

    过了渝关,向东北便是辽西走廊西段,地势险要,曾为古碣石所在地,所以史家又称其为“碣石道”。

    此时入冬渐深,燕山以北草枯鹰飞,天高云淡,辛赞满眼望不尽的空旷与辽远,想到再也见不到女儿翠娥,心中又是猛的一痛,涌出无尽的凄苦与寂寥。

    成银不忍看着辛赞一时伤心过度,故意岔开话题道:“燕京以北自古以来就是胡地,很少隶属于中原,燕山正是敌我分界。”

    辛赞想女儿已然无幸,而前途道阻且长,爷仨各有负任,一路该彼此看顾,更不想拂了成银心意,于是接口道:“燕山以北自夏、商以来,虽各朝各代情状不尽相同,但多数时间隶属中原,《左传.昭公九年》有‘肃慎、燕、亳,吾北土也’。

    “燕山以北,内有辽河,历来多称辽地,不知是地因河得名,还是河因地得名。夏、商时称幽州、营州,周则封属燕国,至春秋战国时置辽东、辽西两郡。至秦则置辽东、辽西、右北平三郡。西汉时隶此地属于幽州,增设玄菟郡;东汉增设辽东属国,西晋时又属于平州。东晋及南北朝时,此地为营州所管辖。

    “隋时这里则为辽东郡、柳城郡、燕郡,唐时属河北道,设安东都护府,隋唐在此屡次征剿高句丽。隋虽不能说是因此而衰亡,于这里的穷兵黩武也是主因之一。唐太宗曾亲征辽东,名将李勣、薛仁贵、苏定方、薛万彻等均曾征战于此,终于灭亡了高句丽,一举收复。后来唐朝衰弱,契丹兴于此地发迹、立足,成了辽国中腹,分属于东京道、上京道、中京道、下京道。如今,金灭辽,大部归属东京路统辖,其余分属咸平路、上京路、北京路。

    “上述辽地再往北,《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载有‘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不咸山即为长白山,又曾用名盖马大山、徙太山、太白山,至辽史称长白山。长白山周边,即为古肃慎地。而如今金之女真人,既是肃慎后人,更是发迹于其间。《竹书纪年·五帝篇》载帝舜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而据东汉学者郑玄疏注,其中‘息慎’就是东北夷中的肃慎,是‘虞、夏以来东北大国也’。司马迁在其《史记·五帝本纪》中称‘山戎、发、息慎……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即认定‘息慎(肃慎)’人曾与‘四海之内’一起拥戴帝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