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六七章 孔明心中的理想邦,不就是这样的?(3 / 4)

作品:《三国:关家逆子,龙佑荆襄

在这“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中,有活干,有吃的,有穿的,有住的地方,这已经太让人满足了。

更别说…这沔水山庄的工人还能攒下钱,这些工人的孩子还能有学上,长大以后还能继续在沔水山庄过这等安逸、平和的日子,想想…都是一阵欣慰与庆幸。

说到底,这个时代的百姓还是太苦了…

受过难,经历过风餐露宿的日子,才能体会到这沔水山庄是天堂,哪怕每天要做工六个时辰,哪怕一个月也没有几天的休息时间,那也是天堂,更是福报!

越是往深入走,黄月英越是感慨…

倒不是感慨于这工房的规模…

她在想,回想起她嫁给诸葛亮的那一天,两人在洞房花烛里…推心置腹的聊到理想,聊到抱负,聊到他幻想的盛世。

一时间,黄月英不由得心头喃喃。

——『孔明总是向我提及的理想邦,不就是这个样子么?』

——『让这礼仪崩坏的世道重塑,人人有衣穿,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活儿干,建立起理想中的政通人和的太平盛世…至少,那关云旗在这沔水山庄做到了!』

黄月英越看越是感慨…

黄忠却是忍不住开口问:“那一个时辰射杀曹魏三万五千兵士的蹶张弩,就是出自这些苦力之手么?”

黄忠本是随口问出的一句话,哪曾想,闻言后的张星彩脚步一顿,她整个站住了,然后迅速转过身来,一本正经的说:“他们可不是苦力,云旗弟说了,他们有个全新名字。”

“什么?”黄忠好奇。

张星彩脱口:“工人,云旗弟说他们都是工人,也可以称之为匠人!”

“工人?匠人?”黄月英与黄忠彼此互视,俨然对这个称呼有些意外…

张星彩解释道:“按照云旗弟的说法,所谓工人,就是指的那些依靠体力劳动或技巧劳动获取报酬的人…他们不占有任何生产资源,只能通过劳动才能获取报酬!”

张星彩大致简述了一遍…

当然,关麟向她讲述有关工人的概念时,她也听得一头雾水。

不过…黄月英却仿佛体会出了什么,“《国语》中周之《秩官》一篇中有之曰:敌国宾至,关尹以告……廪人献饩,司马陈刍,工人展车。百官以物至,宾入如归。《荀子·儒效》有言…设规矩,陈绳墨,便备用,君子不如工人…”

她直接搬出了《国语》与《荀子》,似乎是以此作为依据,黄月英的语气更笃定了许多,“云旗所言的工人多半与这书籍中讲述的工人是一个意思了。”

其实…

有关“工人”的话题,张星彩与黄月英体会到的只是片面的。

而要区别一个人是不是工人?

不在于从事的是什么劳动,而是取决于个人是不是占据生产资料,是全无土地与工具,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

当然,黄月英还没有体会到这一层,她默默的记下了张星彩的话,记下了这工人的理论,打算等回到巴蜀,再与孔明细细的探讨。

她不知道的是,早在此前的答卷中,关麟就向诸葛亮阐述过,何为工人阶级,如何大力发展工人阶级,如何去利用工人阶级制造出一个全新的、不可逆转的力量去推翻曹魏的统治。

“好了,是工人,不是苦力…”

黄忠也顺着张星彩的话改口。

张星彩这才作罢,因为暂时没有遇到黄承彦与刘晔,故而随着进一步的深入沔水山庄,张星彩开始讲解那一个个神奇的军械。

“黄老将军,你方才提及的那一个时辰射杀三万五千曹军的蹶张弩,就是这个…其射程可达三百步,威力惊人…此前襄阳一战,就是咱们沔水山庄,二十余天愣是造出了三万余张蹶张弩,百万弩矢…这才有了那贼将庞德的三万余大军一个时辰内被万箭射杀,无一生还的壮举!”

随着张星彩的介绍,黄忠的眼眸停留在了那奇怪的“蹶张弩”上…

他的眼睛渐渐的眯起。

可还不等他去仔细观察,张星彩又介绍起来。

“黄老将军再看看这个大家伙,这叫八牛弩,射程可至八百步,射出的弩矢能够深埋入城墙,攻襄阳城时,就是依靠这个…完全无需云梯,便能轻松的先登上城!这八牛弩可是我最佩服云旗弟的发明了!”

唔…蹶张弩的三百步射程。

八牛弩的八百步射程。

随着张星彩的讲解,黄忠又回忆起了一件往事,一件不堪回首的往事。

不用三百步,也不用八百步,曾几何时,他黄忠距离救下他那年幼的儿子只差:

——二十步!

只差二十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