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古今之变,堪比孔圣(2 / 4)

作品:《大明:老朱,咱说好的不急眼!

刘伯温淡淡道:“琏儿,三皇五帝时期,还尚且是人力农耕的时代,铁器没有,牛耕同样没有出现,田也随我种过,没有铁器牛耕,种田有多辛苦你是知道的,你凭什么认为那个时期的普通人,就能安居乐业呢?更不要说当时的水利设施不发达,天灾造成的危害更加的严重。”

刘伯温这番话,说到底就是生产力和百姓生活之间的关系。

苏璟所讲述的社会变革理论,其中生产力正是核心的关键因素。

刘伯温久居在家,潜心研究,也有了自己的理解。

此刻,刘琏愣住了。

种田这事,他还真的做过。

毕竟刘伯温曾经就被号称青田先生,因为不想为元朝效力,隐居青田县自耕自种生活。

当时的刘琏,虽然年幼,却也是会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种田的效率,这刘琏清楚。

上古时期,这亩产肯定是没有现在高的。

那么,为什么在记录之中,三皇五帝时期的百姓生活,是无比富足美好的呢?

刘伯温没有理会沉默的刘琏,继续道:“你看到的那些典籍记录的美好生活,都是谁记录的呢?那些所谓的百姓,到底有多少人呢?那时的社会还是奴隶制社会,被称为奴隶的人,是不是就不配被称之为百姓呢?”

连续的问题,直接让刘琏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了。

刘伯温口中的古时,和自己所理解的古时,好像出现了严重的偏差。

三皇五帝在记录中,那是一个无比美好的世界。

但若是仔细思考的话,那时还是部落制度,各个部落之间常为了生存资源大打出手,黄帝与蚩尤的战争,便是最好的证明。

那些战败者,自然就会成为战胜者的奴隶。

这些人,可以被称为百姓吗?

刘琏不知道。

“可是父亲,就算是现在有了铁器牛耕,生产力大幅度的提升,百姓的生活,依旧很是困苦啊!现在的百姓,就真的比古时的百姓生活的更好吗?”

刘琏只能抛开古时,转而讨论今时。

刘伯温回答道:“这个回答自然是肯定的,咱们的陛下不就是最好的明证吗?”

朱元璋?

大明天子?

刘琏再度懵了,不知道刘伯温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

刘伯温说道:“若是今时不如古时,那咱们的陛下一介贫农出身,又怎么能夺取天下,建立大明呢?”

“父亲,孩儿还是不太懂,这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刘琏疑惑的问道。

刘伯温微微一叹,说道:“琏儿,等我死后,我书房里的那些书,你再好好看看吧。”

有些东西,终究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楚的。

还好,他将苏璟教导的那些惊世骇俗的理论,全都整理好了。

“是,父亲。”

刘琏点点头。

虽然并没有将自己的疑惑解答,但刘琏对于苏璟的好奇,却是越发的旺盛起来。

因为他从父亲刘伯温口中得到的苏璟印象,与他从各种传闻中听到的,差别不小。

刘伯温知道,几句话想让自己深受儒家学说影响的儿子改变固有的想法很难,但他更加的确定,苏璟就是那个足以堪比孔子的存在。

社会形态终将发生变化,未来会产生全新的世界。

如果说孔子是尊古的话,那苏璟就是展望未来。

未来,必定是前进的!